• 25阅读
  • 0回复

走向生活深入灵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9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走向生活深入灵魂
韩志君韩志晨
近年来,我们兄弟俩虽然也写过不少反映都市生活的作品,像《雾·海·帆》、《女性世界》、《特区大亨》等等,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对“农村题材”的创作有所偏爱和偏重。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们国家,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农民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相当多的从小就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也包括我们自己,不管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也不管乐于承认还是不乐于承认,实际上头脑中和灵魂深处仍有一个“意识的乡村”。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相当多和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农业文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在作品中对农民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的关照,实际也就是对绝大多数中国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的关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的民族性的全部秘密不在于服饰和烹调,而在于它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别林斯基语)。我们在《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以及《烽烟飘过的村落》等剧的创作实践中,都有一种很直观的感受:只要真正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写人、写心、写魂”上,那么搞农村题材的作品就特别易于鲜活地触摸到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相当独特的“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特别易于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也特别易于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写出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心态。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人类灵魂的剖白。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人灵魂的深处,作品才可能具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和较高的文化品格。在这一点上,“农村题材”的创作为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写“农村题材”,特别是“现实农村题材”的作品,谁也无法回避生活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伟大变革。在创作中反映这种变革,乃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如何更好地更深刻地反映这种变革,却还很值得研究。当前,“农村题材”的创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艺术品位,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撞击力和艺术说服力,并努力表达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思考,致力追求作品的“历史铭文价值”。
有一些“把生活改革化”的作品,从表面看时代精神很鲜明和强烈,似乎是弘扬了“主旋律”,但由于它们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也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撞击力和艺术说服力,因此便在广大观众和读者那里受到冷遇。我们认为,这种情形,对真正繁荣和发展文学艺术事业是不利的。因为中国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不同于批评家,他们不善于把自己对作品的真实看法诉诸文字、见诸报端。但是,他们对付这类作品的办法,虽格外简单却又十分厉害,那就是:我不看!不管你对这类作品怎样地“拔苗助长”,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这在事实上,就败坏了“主旋律”作品的声誉,同时也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的观众都赶到那些虽思想和艺术质量不高但却“可看性”很强的某些港、台片那里去了。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很值得深长思之。 深层次地了解和熟悉生活,准确地洞察和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情绪,保持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一种对生活的“常醒的理解力”,从而努力把笔触伸向生活和人灵魂的深处,并把作品写得更精美、更艺术、更好看,这是当前我们进一步搞好“农村题材”创作,出好作品、出大作品、出不朽之作的关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