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美与爱的乐章——王迎春和她的人物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2
第10版(美术)
专栏:

  美与爱的乐章
——王迎春和她的人物画
刘龙庭
对于中国画创作,王迎春曾说过,她很佩服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真诚的态度,能够不断求变、不停止地自我挑战,绝不让自己的艺术停留在某一阶段而无休止地重复。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开展,西方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理论和美学观点陆续被介绍到国内来,我国美术界大受冲击,从而打破了单一僵化的创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格局。
在这期间,画家本人也曾多次赴欧洲和中南美一些国家考察和举办画展,艺术视野大大拓展。十多年来,王迎春一方面继续发掘自己在西北黄土高原生活多年的艺术积累,从古老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中汲取艺术创作的源泉,同时还注意从国外艺术、戏剧影视、文学诗词中吸收借鉴。无论是古代的石刻、壁画、民间美术,西方的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超写实主义等等,都成为她吸收研究的对象,借以不断地发现新的题材,试验新的技法,丰富和强化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众多画家之中,王迎春算得上地道的“科班出身”。从1957年进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算起,她经历了大学本科和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的严格训练,有幸亲聆当代最有影响的绘画大师与著名画家如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等诸位先生的指教。多年来在中国画研究院负责业务处工作并坚持创作实践,使她能够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鸟瞰当代中国画整体的流向和发展。
《火线上的姐妹》创作于1984年(与杨力舟合作),表现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的女民兵冒着敌人飞机扫射、在枪林弹雨中抢救八路军伤员的动人场景。战争年代觉醒了的中国妇女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圆梦》作于1994年,画家满怀着激情和爱心,采用了象征和浪漫的手法,表现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希望工程”。渴望求学与得到文化知识的少年儿童们,在满天飞舞的书本和读物中伸着双手、睁大着眼睛雀跃欢呼……
在王迎春的人物画中,广大妇女和儿童的命运始终是她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位很有实力、很有成就的女画家,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妻子和母亲。因此,她的作品中所洋溢着的那种对同胞姐妹深厚的爱、对象征祖国未来的少年儿童慈母般的关怀,就是画家这种人世间至纯至洁的感情在画面上的自然流露。(附图片)
火线上的姐妹(中国画)王迎春杨力舟
圆梦(中国画)王迎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