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与共和国同步前进的妇女干部队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与共和国同步前进的妇女干部队伍
钟仁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妇女干部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干部从1950年的6.5万人增加到1994年底的1237.1万人,建国45年间增长了近190倍。与此同时,是妇女干部素质的极大提高。
妇女干部作为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为适应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中央组织部和全国妇联已几次召开专门会议,对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做出新的工作部署。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从基础抓起,在培养上下功夫的思路,层层制定了培养选拔各级女领导干部的近期计划和中、远期目标规划,使妇女干部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妇女干部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妇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把加强妇女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使女干部成长的社会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优越的社会制度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广大妇女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广大女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茁壮成长,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政治上日趋成熟。中国妇女的解放,妇女社会地位的确立,是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的富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密不可分的。在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干部加入了共产党组织。1994年全国妇女干部中有女共产党员282.9万人,与1989年相比,5年净增51.6万人。
年龄结构趋向合理。目前,40岁以下的妇女干部在妇女干部队伍总数中占67.7%,成为妇女干部队伍的主体力量,与干部队伍整体比,略显年轻。30岁以下的比例高于干部队伍同一年龄段4.2个百分点;31岁至40岁的所占比例高2.9个百分点。我国妇女干部的这种年轻化的结构,使得她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更加生机勃勃。
组织领导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大批妇女干部送到党校、高等院校、妇女干部培训班学习,以提高她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还采取轮岗、交流、下派挂职等方式,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妇女干部到基层和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让她们经过多岗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践锻炼,逐步走向成熟。
走向政坛的中国女性
妇女参政议政,不仅是妇女解放的标志,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批优秀女性人才脱颖而出,参政议政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政治领域显示出的作用和成就令世界瞩目。
建国之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女干部步入政坛,被提拔到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成为治国安邦的骨干力量。早在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女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女委员分别占代表总数的11.9%和人大常委委员总数的5%;到了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女代表总数626名,人大常委会女委员19名,分别占代表总数的21%和人大常委委员总数的12.3%。在地方各级人大中,女代表和常委会女委员分别占总数的20.2%和20.4%。她们积极提出立法和政策建议,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历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也集中了许多优秀的女性委员。1993年召开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时,共有女委员283人,女常委29人,分别占委员和常委总数的13.5%和9.2%。她们来自社会各界,认真履行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
一大批杰出的女性走上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岗位。在国务院的一些部门领导成员中,涌现出一批女国务活动家、女外交家。走上政坛的女性群体,其地位和层次不断提高,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4年与1983年相比,担任省部级职务的女干部由108人增加到182人,担任地(厅)级领导职务的女干部由1536人增加到2573人,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女干部由1.3万人增加到4.1万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省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女性由22人增加到31人,市(地、州)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女性由226人增加到326人,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女性由1475人增加到1947人,乡镇一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女性由9198人增加到1.4万人。目前,在全国各市(地、州)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面已分别占到地、县数的94.9%和99.3%。
妇女参政领域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妇女在法律上实现了与男子平等,为妇女参政议政领域的扩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广大优秀女性人才参与国家政务、事务管理都给予极大鼓励和支持。可以说,妇女的社会角色经历了由家庭走向社会、由被社会选择到自主选择社会岗位的过程之后,妇女参政领域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蓬勃发展的妇女专业技术人才大军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我国妇女人才资源的开发,将它与妇女的解放、妇女权益的维护、妇女地位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使妇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显现出整体推进的态势,我国妇女用自己的双手擎起了半边天。
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党和政府对妇女人才培养的重视,使妇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迅速壮大。1957年,全国有妇女专业技术人才2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妇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3年,全国妇女专业技术人才已达333.8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2.8%。1987年实行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后,全国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妇女人才为644.2万人,4年间增加了310.4万人。至1994年,全国妇女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到988万人。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妇女专业人才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与男子并驾齐驱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军。
4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妇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一是妇女专业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提高。1994年,具有高等院校毕业学历的妇女348.6万人,占35.3%;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学历的425.5万人,占43.1%,达到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学历构成的平均水平。二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较大幅度增加。1994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5.7万人,占2.6%;中级职务的228.4万人,占23.1%,整个队伍的梯次结构已经形成。三是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由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一批女专家、女学者近年来取得了一大批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科研成果。
专业结构日趋优化,从业领域全面拓展。40多年来,妇女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结构经历了由卫生、教育等少数专业向理工科、经济类等更为广阔的专业领域拓展的过程。据1957年统计,全国女高级工程师、女正副研究员不足百人,女正副教授不足400人,女主任医师仅500多人。1994年,全国共有科学院女院士29名,工程院女院士15名,女正副教授9.6万人,女高级工程师6.2万人,女正副主任医师5.1万人,女正副研究员1.7万人,女高级经济师0.5万人,女高级会计师0.4万人,女高级农艺师0.3万人。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有大批妇女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商贸、金融、房地产经营、律师、科研和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满足了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