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益气与读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4
第10版(副刊)
专栏:茶楼

  益气与读书
刘水清
读书与养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二者之间确有一点瓜葛。我说的养病系指小病,而决非那种排山倒海之势,已在预备骨灰盒的大病。生命之中常患些小病是有必要的。老舍先生曾讲过,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然后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切忌明过了头,忽然烧断,像百瓦灯泡似的。这个,照直说了,便是小病的益处。这样的小病,我赞成少吃药,不吃药。最好的办法是静养,以书为伴。曾国藩有段名言:“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做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我认为这里所言“做事愈多”,并非指的是在你身体脆弱的时候,让你去拉牛车,抡大锤。我认为他这种“提神增气”的做法,也表现在读书涵泳的韵致里。读一本好书,不啻一剂良药。曾国藩晚年左目失明,完全依靠右目读写,未敢丝毫懈怠。他经常告诫后人:“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所以说,要读书无须讲究苛刻的条件。
相反,患一点小病,倒是真正的读书时,因为这时你清心寡欲,以前要做的庸事皆可不做,家人也视你像一个好看的花瓶,惟恐不慎打碎。而在未病之时,是很难得到这样的惠待。我在患病的时候,最喜欢鲁迅的那篇《死》和他的杂文集。鲁迅先生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写了那篇有名的散文《死》,那时他肺内已烂了三个洞,还在孜孜于看和写。我在害病的时候最喜欢读一些冷而硬的作品,如鲁迅的杂文、高尔基的散文,喜欢读贝多芬、诺贝尔、吉鸿昌等名人的传记;但不太喜欢那些媚而软的作品,当然,这也因人而异。有些人患了失恋症,整天萎靡不振,我认为他还是赶快去读《培根的论文随笔》,因为培根可教育你怎样去对待爱情。有人用脑过度,患了神经衰弱,这不难,找些唐诗宋词读就是了,因为她可使你游目骋怀,不亚于异地旅游。有人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他最好去朗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人偏瘫床笫苦闷抑郁几欲自杀,一本《贝多芬传》可让他士气大振,生命复苏;但千万不要去读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因为这两个神经质,都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尽管海明威一度博大如沧海,强悍如渔夫。患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可去读一些元曲小令,在那里可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温馨。
总之一句话,患小病的人最好不要把心思关注在医药上,有选择地读一点好书,可让你早日康复,青春永驻。
书如药,有砒霜,也有蜂蜜,既可治病,亦可害人。选一本好书,使你罹小恙而顿愈,处逆境而不馁,昌如夏花春草,盛若锦缎烈火。选一本孬书,生命将黯淡无光,鲜花将与杂草同腐,害莫大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