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定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6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繁荣长篇小说创作笔谈

  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定位
李星
比起一首短诗,一篇不大的散文,一部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艺术定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重要。
所谓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定位,自然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大的主义和方法的问题,但是考虑到最终决定一部长篇小说成败得失的不是实践什么主义、采用什么方法,所以我这里所谈的艺术定位,想回避开主义和方法这些大问题。我要谈的是由作家生活体验、人生体验、审美理想所决定、所要求、所需要、所选择的叙事姿态,它更多的是一种语言、语势、语态、语气,语言的节奏,如话语句子的长短、疏密、详略、虚实,以及整部作品色调的明暗、亮淡,情感主调的崇高、优美、阴柔、阳刚等等。因此,它应属于一部作品的审美风格范畴及艺术个性和风格的范畴。它是作家动笔写作以前心绪的色彩、情感的旋律、审美的追求与预期理想中的架构题材的方式。
好的长篇小说,都是作家艺术定位不仅比较自觉,而且比较准确,同作家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艺术体验、生命艺术感悟比较一致,而且能够贯彻整个创作的始终的。
我们常常谈论一些专业或业余作者的某些长篇,粗糙、不成功,影响其艺术成就、美学品位的原因固然可以举出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艺术定位或不够明确自觉,或自以为明确了但实际上却显得错乱。造成这种不自觉甚至错乱的原因,一是作家对自己的多种体验还缺乏冷静的梳理;二是面对丰富的素材、纷乱的生活价值观念出现的失衡;三是人生感悟和艺术经验、艺术表现功力的失调。比较起来,面对今天长篇创作数量猛增、质量滑坡的文坛现实,更应重视在艺术定位中的下述两种情况:一是定位准确、自觉,并且能基本贯彻始终,但作者艺术定位所依据的文本比较陈旧,不能适应今天广大读者的审美要求;或是某种文本虽在热潮中,但类似的制作已经很多,缺乏新鲜感。艺术定位的陈旧化、模式化,影响了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的新鲜感。二是所谓长篇创作中的“半部杰作”现象:第一部或上卷,乃至前几章、前半部分精雕细刻、气血饱满、风格鲜明,但写到后边就出现了变形,有的由写人物变成讲故事;有的语言越来越粗糙率急,同前边判若两人;有的干巴苍白,只是交待人物结局,作者像推着一扇磨光了的石磨,深入不下去;有的连人物气质、心理、性格也不能连贯,成为散漫、随意的一堆……虎头蛇尾的现象在长篇创作中屡见不鲜。
造成这种艺术定位畸变的原因也很多:一是生活占有、生活体验跟不上来,徒有一副大结构;二是艺术功力不逮,开头还能把握,到真正展开、需要深化时,作家的驾驭能力显然不够;三是受各种其它因素对作家创作过程的干扰,或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作家放弃或在坚持初衷时出现犹豫或摇移,或是书籍市场因素的干扰,如书商、出版社出不出,早出晚出,能否赚钱等;或是个人生活环境、生理状况(如生病、神经衰弱)对作家创作心理审美追求的干扰等等。所有这些干扰因素在创作周期长的长篇写作中,是很难避免的,重要的是作家自己要有自持力,不为名位金钱等短期效应所动,要善于调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特别需要有“自甘寂寞”的精神。不要偷懒,放松了自己,“要赶快写”是对的,但为赶某种潮头而“赶快写”就未必值得肯定。当然,在长、中、短篇小说的写作中,都有改变初衷,甚至推倒重来的情况,但那是对原来的艺术定位不满意,重新选择定位的合理过程。而现在的问题是,果戈理那种“焚稿”精神,鲁迅那种写不下去“不硬写”精神,托尔斯泰那种“设想一百种写法”,否定了,只选择一种写法的认真态度,在从事长篇创作的作者中太缺乏了。许多人在缺乏基本创作准备,特别是长篇创作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动笔,几个月甚至十几天就拿出一部长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俨然是个才子的情况,却比比皆是。因此,我们所提出的长篇创作更需要艺术定位问题,不只是个创作思想问题,也不只是个美学问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长篇创作准备和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