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为了悲壮的历史不被忘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6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为了悲壮的历史不被忘却
本报记者吴坤胜
“好样的!你这一课讲得好。”
今年5月3日下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到京郊卢沟桥畔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担任讲解的是纪念馆馆长张承钧。当晚,电视刚播完这一新闻,一位抗日老战士就给张承钧打来这个电话。
张承钧执过教鞭,当过中学校长,“教书匠”生涯持续了近30个年头。1989年底,时任北京市丰台区委教育部长的他,走马上任中国抗战馆馆长。当时,摆在张承钧面前的是很不景气的摊子:观众减少,经济拮据,人心思散。有人主张大办副业以“生财自救”。但张承钧认定,作为我国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国家博物馆,必须经营好自己的“主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张承钧从教育心理学中找到摆脱困境的“捷径”:纪念馆要吸引观众,发挥好社会教育的功能,关键要有内容新颖生动的展览。1990年底,张承钧到重庆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上他了解到抗战时期我党在国统区建立的数十个“八路军办事处”,战争年代发生过许多生动感人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联合各纪念馆办一个反映这一历史的专题展览,一定能吸引观众。”冬天的重庆雨多寒冷,张承钧不顾身患重感冒,白天参加会议,晚上找各兄弟馆的代表商谈联合办展览事宜。在张承钧的牵头组织下,创意新颖的《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军部革命活动展览》,建党70周年前夕在抗战馆开幕。观众反应之热烈是张承钧始料不及的,展览时间一再延长,又到各地巡展,接待观众数十万人次。
第一次搞专题展览就打响了,张承钧深有感触:革命题材的纪念馆不是没有观众,关键是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展览。张承钧由此提出了“在抓好固定陈列的同时,每年举办两三个抗战时期有影响而至今人们又不大了解的历史事件的专题展览”的设想。为实现这一目标,张承钧上东北,下岭南,渡日本,跨南洋,认真选题,精心制作,先后推出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展》、《战时延安》、《烽火摇篮》、《花冈悲歌》、《华侨与抗日战争》等15个填补国内空白的专题展览。这些展览在全国近20个省市巡展,观众数以百万计。
善于创新,敢冒风险,是张承钧的工作特点。张承钧冒倾家荡产之险,筹资1000多万元参与拍摄《七七事变》、《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两部电影,是博物馆界涉足电影的先例。张承钧说,不但要参与拍电影,还要收集所有抗战题材的电影,使抗战馆成为抗战电影“博物馆”,观众想看哪部电影就可以看到哪部。将展览送往海外巡展,是张承钧搞活纪念馆的又一高招。1993年,他把《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展》推向日本,在日本40多个城市巡展,引起轰动,展览成了驳斥日本极右势力美化侵华战争的有力依据,也开了将敏感题材送往国外展出的先河。
张承钧称在纪念馆工作的5年,是他人生的黄金季节。而这5年也正是纪念馆走向红火的年月,全国十个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抗战馆都榜上有名。
张承钧并不满足这些,他依旧在踔厉前行。“为了悲壮的历史不被忘却!”这是张承钧内心的愿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