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高科技与“土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高科技与“土技术”
吴振坤
时下,农业技术部门为农民引进并传授了许多农业高新技术,对各地的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以为,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时,也应从当地实情出发,注意“土洋”并举,“高低”结合,不能轻易丢弃当地经过多年总结出来的适用的“土技术”。例如防治棉铃虫,既要推广“全程药控,统防统治”、“生物防治”等措施,也要推行农业防治,大搞树枝把诱蛾等技术。有人对这样的“土技术”不屑一顾,说是20年前早就用过了。其实这一土法治虫效果还真不坏,有农技人员说,捕一只蛾,可以减少上千条虫的为害。据某县植保部门检测,凡是放诱蛾把的地方,治虫效果相当好。又如施肥,某县土肥部门的技术人员大声疾呼,土壤不但严重缺钾,而且缺硼缺锌。这是事实。但为什么前些年就不这么“严重”呢?农民普遍认为,这正是丢了“土技术”的结果。丢了传统的积肥造肥,不罱泥划渣、高温堆肥、铺生泥了,也就是丢了“一黑、二臭、三冒泡”的草泥塘,少种了绿肥,少垩了人畜粪等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微量元素奇缺。而现在施用“洋”肥(微肥)的新技术又未被多数农民接受,致使土壤微肥脱档,制约着粮棉生产的发展。再如棉田的防汛、防旱、防台技术措施,既要搞大动作的旱能灌、涝能排、洪能挡的防护体系建设,又要搞“三墒配套”,还要推广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条高垄”土技术(高标准的条行壅根),这对防涝、降渍、抗旱、抗倒伏都有好处。
不弃“土技术”好说难做,难就难在“土”字上。不管是扎诱蛾把还是积农家肥什么的,都要花力气,吃大苦,没有“药水打打,化肥撒撒”那么舒服。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先做出样子来。还要长期耐心地对农民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劳作的传统教育,善于把推行农业的高新技术与有价值的“土技术”结合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兴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