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史裁·史料·史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9
第11版(书评)
专栏:

  史裁·史料·史识
俞汝捷
文言小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几乎与四言诗、古典散文一般悠久;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作为“九流”之外的一家,一直备受冷落。“五四”以后,小说地位提高,而研究的重点,却在白话领域。直到80年代,才有关于它的史著、史论陆续问世。
一切文学史著都面临构架、资料、观点三大课题。如果三方面皆无所突破,则必为平庸之作无疑。
吴志达的《中国文言小说史》中有一篇绪论,简明地阐述文言小说的源流、特征、发展历程及研究其历史的意义、目的、方法,读罢遂有鸟瞰全局的快感。绪论之下,分为四编,实含五个时期:前小说时期(先秦至西汉);雏形时期(东汉至南北朝);由成熟到鼎盛的黄金时期(隋唐五代);渐趋萧条的时期(宋元);由复苏而推向新艺术高峰的时期(明清)。这样的分期,不惟清晰,而且科学。程千帆先生为该书作序,便很称赏这种构架,称赏作者不将文学史等同于文体史,而能“溯源穷流,上起先秦,下逮清世”,特别是在白话小说兴起后,犹能洞察文言小说的继续发展变化。程先生认为对于治史者来说,“此所启示,钤键攸关矣。”
资料是治史的基础,脱离资料的研究,无异于空中楼阁。而文言小说的资料,常涉及考据、界定、分类等问题。吴著对于作者及作品产生时代的考证,态度十分审慎,能断言的则断言,不能断言的宁可存疑。在界定(即将何种作品视为小说)、分类等方面,尽管著者谦称可能“挂一漏万”、“遗珠失玉”,实际上但凡较具小说特征的作品,几乎都未逃出他的视野。该书的最见功力之处,是在例证的精当与宏博,而这种功夫倘不熟悉原书是根本做不出来的。
如果称构架为史裁,资料为史料,那么,观点则可称为史识。文学史不等于文学史料的汇编,在资料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观点(和方法)将决定史著的优劣高下(构架其实也是观点的一种反映)。吴著以社会学批评与艺术学批评相结合,史的规律性探索与文的审美性研究相结合,观点大都实事求是,令人信服。而评析具体作品时,笔端常带感情,更使文字具有诗化的色彩、动人的力量。不仅如此,该书还有一些提法是我乐于引为同调的。譬如本人一向认为文言小说富于主体表现的特征,其审美追求与讲究抒情写意的传统诗画十分相近,吴著全书虽未围绕这样的立论来展开,但于绪论中也指出了文言小说是一种表现艺术。这在目前无疑是一种新观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