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八十老人说“八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1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八十老人说“八五”
袁宝华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建国46周年纪念日了。我参加经济工作恰好是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6月,以后一直没离开过经济战线。这46年,国家的经济建设变化太大了。回首往事,总不免要感慨一番!一个“百孔千疮”的国家经过40多年就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强国,说明我们的经济建设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
1952年8月,我跟随周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一五”期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项目,一直到第二年5月15日签订了协议。这就是后来所说的156项工程。回国后,我被调到重工业部,参加了整个“一五”建设的全过程。
“一五”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体现了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的精神,建设速度快、质量好。著名的鞍钢“三大工程”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58年的“二五”正赶上大跃进。当时我们头脑都有点发热,几千万人上山挖矿,机关后院搭起了炼钢炉。由于超越了现实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破坏。当年的指标虽然完成了,但是“好钢只有八百(800万吨)”。
大跃进导致了大调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首先把钢产量指标降下来了,基建规模也控制住了,有多少力量干多少事,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随后经过两年发展,到1965年工业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开始实施“三五”计划。
1965年底我作为物资部长到昆明参加了小平同志主持的西南三线会议。随后不久,十年浩劫开始了。恢复工作后,我参加了1969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但那时抓生产不容易。1969年底成立了生产组,军代表任组长,我任副组长,我们一天到晚像救火队,拆东墙补西墙。直到1975年小平同志出来整顿生产秩序。可是年底小平同志又受到批判,致使编制“五五”计划的会议开不下去了。1976年周总理去世,才草草结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迎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17年。这17年,先后实施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这17年,也是大开眼界、大开思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17年。党中央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稳定大局,推动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搞经济建设,我们由不会到会,由会到开始有了经验。我感觉,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最扎实的是“八五”这5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做出决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994年是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各项宏观经济改革的出台,解除了我们十几年来企业改革孤军深入的苦恼。今年5、6月份江泽民同志对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把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路子、目标、任务、措施都说得很清楚,今后的问题,就在于落实。尽管目前仍有困难,但是都在探索前进,我们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还要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顺利地实现转轨和转变,都有很大的困难。回顾46年的历史,我觉得有两条十分重要: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光是企业、职工要转变,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领导同志要转变观念。要真正下决心做到政企分开,着力于搞好宏观经济的管理,不该自己管的事不要再去管了。二是不管工作顺利与否,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这是46年历史对我们的告诫。
我最近参加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设想的研讨,跨世纪的蓝图令人鼓舞。展望未来,我这80岁的老人至今还豪情不减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