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枣红临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1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枣红临县
本报记者杨涌
山西省临县是红枣之乡。去年,山西年产红枣8113万公斤,而临县产量就达4867万公斤,超过一半,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县。
临县红枣,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肉厚无虫。最近,我在这里采访时看到,沿黄河的片片枣林,百枣竞赤,美不胜收。当地同志介绍说,在这些红枣的海洋里有木枣、油枣、团枣、牙枣、酸枣、板枣、合不枣,更有驴奶奶枣、小面面枣、生豆面枣、安郎枣、王丽丽枣、金丝蜜枣,数不胜数;80年代以来,又从外地引来了赞皇大枣、太谷壶瓶枣、交城骏枣、洞枣、梨枣等先进的品种,可谓锦上添花。
“一日三枣,长生不老。”尽管是枣乡,但枣的价值是临县人近几年才慢慢认识到的。他们偶或翻开《本草纲目》,发现了枣有“安中养脾,平胃气,通九窍……补五脏,治虚损”的医疗功用;再走出吕梁山一看,琳琅满目的市场上,老家这不起眼的土产成了宝贝,被人家一“包装”,摇身一变,就是价值不菲的营养保健食品。临县人这才开了窍。
枣林的建设被当作全县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为各届县委、县政府所重视。从80年代后期开始,县里对红枣的生产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对在荒山坡上种枣养枣的,实行“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优惠政策,调动枣农开发枣林的积极性,全县枣林面积从1986年的18万亩迅速发展到现在的35万亩。为了提高红枣质量,增加枣农效益,临县每年都要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服务。1990年以来,仅山西农业大学就在临县举办培训班500多期,受训枣农达5万余人次。
红枣事业在临县红红火火地搞起来了。到去年,全县的枣林覆盖面已从七八个乡镇发展到23个,去年红枣销售额突破亿元,仅此全县人均收入即达170余元,枣农则超过400元,枣林带地区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村庄不下50个。与此同时,在山西称得上最大的集收购、加工、储存、销售一体的枣类生产经营企业——临县红枣总公司应运而生,它立足全县资源优势,开发红枣深加工产品,对促进红枣生产、增值、销售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92年成立以来已开发出了枣茶、枣汁、枣泥、枣酱等大小几十个品种的枣产品,其中“妙旭”牌枣茶去年荣获全国星火科技精品金奖,在今年6月北京举办的国际饮品及技术展览会上,受到消费者的格外青睐。穷乡僻壤终于有了自己包装精美的拳头产品,出口到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红枣给临县人民带来了欣喜,但也带来了苦恼。老区道路难行,信息不灵,红枣的知名度还不高,而且大多数产品仍属初级品,难以打开销路。记者在这里采访,明显感受到了上上下下临县人的焦虑心情。他们尝试在中央级的电视台作宣传广告,却在几百万元的广告费面前止步了;联系在南方一家生产厂家做易拉罐包装,又被动辄五六十万批量的定单吓住了。依然处于脱贫阶段的临县人民,充满致富的渴望却又拿不出冲出山门所必需的“盘缠”。
又是收获的季节,又是丰收的喜悦,当然,又将是忧虑与愁苦。老区人民希望记者新闻扶贫,不仅能传达他们的喜悦,更企盼帮他们解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