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今过伶仃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1
第10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之旅

  今过伶仃洋
王敏
还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年轻瘦弱的女历史老师曾不无激动地给我们讲,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个朝代,然而也是一个民族气节高扬的时代。她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民族英雄的动人心魄的故事,文天祥便是其中的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黄钟大吕,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田。惶恐滩、零丁洋在我的心里一直神圣而又神秘。
在珠海讲学的空暇,朋友们邀我去外伶仃岛。从九洲港登船,我不愿坐在舒适的内舱,同几个朋友爬上了舱顶,扶着白色的栏杆看游轮在碧蓝的大海上犁出一道翻滚跳跃的白浪,海风将那浪花化作齑粉,甩洒在我们的面上、臂上、衣裙上,增添着我们心头的惬意。一望无际的大海,间或闪出隐隐约约的小岛……如诗似画,令人心醉。
船行半个多小时,到了桂山岛。下船后,左拐右弯,穿过一片施工工地,才看到一座白色的石像面向大海,矗立在一座小山上,这便是文天祥。岸上的温度不比海上凉爽,汗水无声地浸湿衣衫。我们沿着崎岖的小路,一口气爬上山顶,来到文天祥雕像前。只见他宽袍大袖,任海风吹拂;腰间的长剑按在手下,跃跃欲出;他眉头微皱,俯瞰大海,不知是沉思,是感慨,还是愤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扉。我问:“那么,零丁洋呢?零丁洋在哪儿呢?”(原来“零丁”为“伶仃”,文天祥将它写成“零丁”可能是需要或别的原因)朋友指着面前的大海说:“这就是伶仃洋呀。”我望着这港湾,看着许许多多出海作业的大大小小的渔船,再放眼远处的大海:这就是正载负着我,引起我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眷恋的伶仃洋;这就是当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解在一条破船上屈辱地漂浮过的“零丁”洋;这就是曾激发起诗人无比沉痛、无比激愤,从而写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千古绝唱的伶仃洋!我的心一阵阵灼痛,历史老师的话,像跳跃着的火,又一次在我心头闪现:“这首诗是被俘的文天祥对元军元帅的劝降并要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抗的张世杰的回复。写出后20多天,陆秀夫在海上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背着六岁的小皇帝,跳海殉国。”一代王朝,葬身海底。而呜咽咆哮的大海却将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些民族英灵托举到浪尖。伶仃洋,你给诗人灵感与激情,诗人赋予你灵魂与骄傲!
同一碧蓝浩淼的大海,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诗人眼里、心头,引发的是孤寂、悲凉、哀伤、激愤;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却变成了丰衣足食、风光旖旎的休假胜地。坐船半小时许,便是更加整洁、更加美丽的外伶仃岛。这儿离香港、澳门、珠海市都很近,每到周六或节假日,不少港、澳同胞,珠海、深圳及附近诸岛的人们到此度假。它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了美丽的度假胜地。每当太阳刚刚沉下蔚蓝的大海,不等海天之际那醇美似酒的晚霞消失尽净,海边广场上漂亮的彩灯便悄悄亮起,餐馆服务员,便将一张张大圆餐桌摆在广场上,铺上洁白的塑料桌布。有当地人,但更多是来此旅游度假的人,成群结伙地坐到桌旁,点着他们喜欢的酒菜。镇上的领导,还有那远近闻名的“渔民大哥大”忙里偷闲,也时不时地来每个桌上陪客人饮一杯,张罗着添个菜,以尽地主之谊。夜色抹掉了最后一缕彩霞,渔轮上的灯火与广场上的灯火交相辉映,倒映在墨色的大海中。着了夜妆的大海,一改白天的喧嚣与躁动,显得是那样的幽深与静谧。人们迎着习习的海风,品尝着鲜美的海味,谈天说地,谈打鱼,谈交易,享受着天地和劳动的赐予。
但是,当有客初来此地,人们总是热情地介绍:“你知道文天祥吗?你读过他的《过零丁洋》吗?这就是伶仃洋里的外伶仃岛。桂山有他的雕像。”这时海面上仿佛掠过历史的风云,涛声里依稀鸣响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昔日悲歌。是的,文天祥是永生的。他的精神与气节,像大海,像涛声,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为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繁荣而不息地奋斗。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