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警惕“高科技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3
第8版(文摘)
专栏:

  警惕“高科技病”
6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北京某医院采访“专家门诊”。一位外地患者因为胸闷近半年千里迢迢进京求医。他曾被当地的大夫怀疑心脏有问题。面对专家,患者开始主诉:“40多年了,我从未住过院挂过吊针,今年春节后突然感到这里憋闷……”他边说边将闷痛的部位指给专家看。没等病人说完,专家便拿起桌上的血压计:“先量量血压吧。”血压正常。“再做些检查吧。”超声心动图、B超、心电图……一下子开出7张单子。“等下周结果出来后再来。”
仅仅几分钟时间,病人便拿着一摞单子走了。专家居然没用过挂在他脖子上的听诊器!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手)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来了解病人身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据悉,完善的体格检查结合病人病史资料,可以使80%甚至90%的疾病得出正确的初步临床诊断。而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当初都是从这些最基本的临床检查开始的。如今那些习惯了开检查单、习惯了依靠仪器设备的大夫则认为,作为“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几乎成了多余。至于超声心动图代替了心脏听诊、B超代替了摸肝脾查腹水症,胸片代替了心肺检查等现象,在许多医院俯拾即是。
著名心内科专家、原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曾昭耆教授认为,一个医师的水平,最根本体现在他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功底,即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地根据临床观察、分析思考,正确地判明病情,取决于他用手、用眼、用脑子的能力,现代医疗设备不过是病史和体检的补充罢了。
早在70年代初期,林巧稚大夫访美归来时就曾担心地说,现代化的医疗仪器可能成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障碍。
此外,医疗仪器也有其自身的弱点。据统计,全世界临床误诊率大致在15%至40%之间,而其中仪器误诊率约占80%。
“重视临床实践、掌握临床经验,尔后再去驾驭现代仪器设备,”几乎是每位接受采访专家的共同心声。
曾在“协和”做过多年临床大夫的陈敏章部长,就非常欣赏北京儿童医院的“一眼大夫”(一眼即能看出什么病)。他在撰文中说,“一眼”是经过千万次的实践观察、思考形成的“慧眼”。他主张,作为一名高水平的医生一定要克服对辅助性的诊断技术手段过分依赖的思想,积极投身临床实践。
        (8月29日《健康报》李仁丰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