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2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常莉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的几位年轻的老师带着他们的学生们,在暑假的日子里,没有给自己放假。他们在美院的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劳作了一个假期: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他们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8月28日,以“战争尚未结束,和平还在明天”为主题的招贴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厅展出了。
近20幅抗战时期的作品经过重新设计和制作。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彦涵的《抗战门神》,叶浅予的《为仇恨而生》,李可染的《是谁杀了我们的孩子》,张仃的《兽行》……这些抗战时期的著名作品,以崭新的形式——现代招贴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凝望着这些连结着过去和现在的作品,谭平老师谈了他对抗战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对抗战时期的艺术家的感想。他说,抗战是大熔炉,大学校,正像我们一位老师说的:“那时大家一心一意只关心一件事情,这就是抗战。”抗战作品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激情,至今仍使我们激动。那时的艺术家找到了一个正确的位置,选了一个高的起点。他们以艺术的形式在抗战中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同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艺术道路的开拓者。当我们把这些50多年前的漫画、木刻、宣传画经过放大、缩小、重复、渐变、间离等艺术手段,利用不同肌理、颜色的纸张重新进行现代版式设计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同老一代艺术家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我们愿意继承老一代艺术家的光荣传统,以我们全部的智慧和热情,用我们的艺术语言来反思历史,关注现实,并借此表达我们战后一代人对战争、和平的看法。
大型连续性招贴画《日军南京大屠杀1937》,沉重的巨型黑体字“300000”——这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数字,几乎占了一面墙。在这面墙上,作为巨型黑体字的背景的,是密密麻麻的名单——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名字。与这幅招贴画同样震撼人们心灵的还有间断式大型招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挂图式连续招贴《纳粹杀人工厂——奥斯维辛》等。19幅个人创作的小型招贴作品:《让和平飞起来》、《为永久和平》、《为民族尊严》……每一幅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以灵活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师生们对世界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深层思索。
师生们一再强调: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只是结果,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有更重大的意义。几个月来,他们参观有关抗战的展览,增加感性认识,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丰富构思,看录像片,请经历过抗战的人讲他们在抗战中的所见所闻。“最重要的是讨论”,戴世和老师说,“大的作品都是集体完成的。艺术作品强调个性,现在集体创作很少,我们这次却强调集体的力量,因为抗战是全民族的事情,要表达整个民族的感情。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对艺术家来说,这是最基本的素质。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仅仅一个小作品,也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精神素质。中央美院设计系是新成立的系,现在全国的同类设计专业有20多个,经济繁荣了,把一部分力量投入商业设计是对的,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作为中央美院的设计系,我们要为自己找一个正确的位置,争取一个高的起点。”
周至禹老师说,我们克服学校搬迁和暑热带来的困难,牺牲了整个暑假,在简陋的环境里全力完成作品的后期制作,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感到了莫大的愉快。这种倾力合作的精神但愿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我们要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央美院设计系的师生们说。听了他们的话,我感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举行的这次招贴艺术展,首先教育了他们自己。这可能比展览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功更加重要,意义更加深远,也更令人欣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