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为了大地的丰收——“丰收计划”实施8年回眸(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丰收计划结硕果

  为了大地的丰收
——“丰收计划”实施8年回眸(一)
本报记者夏珺
丰收,是千百年来种田人的企盼。丰收,又是一国政局稳定、人民丰衣足食的物质基础。1987年以来,由农业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以“丰收”命名的,旨在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的社会工程——“丰收计划”,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
农业增产无非两条路,一是集约化经营,二是开发性生产。“丰收计划”就是在“集约经营”上添薪加柴,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80年代初,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粮食总产跃上了4000亿公斤的台阶。
但是,自1984年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却出现了徘徊,1985年粮食总产3800亿公斤,1986年3900亿公斤。粮食生产的徘徊,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在哪里?
农业增产,无非是两条路。一是集约化经营,二是开发性生产。而由于开发性农业投资大,受自然条件和宜农荒地的限制,短期内靠增加耕地面积来大幅度提高总产是不现实的。这样,集约化经营就成了实现农业增产的必然选择。而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潜力又相当大。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1000多亿公斤,平均亩产65公斤。到1986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3900亿公斤,平均亩产提高到235.5公斤。粮食产量翻了近两番,耕地有减无增,主要靠的是提高单产。与发达国家相比,1986年,美国玉米单产为475公斤,英国小麦单产500公斤,而我国玉米、小麦当年的单产分别为200公斤和195公斤。
差距就是潜力。那么,靠什么来开发这个潜力呢?科技。在保持政策稳定不变的前提下,科技对农业增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增加投入,也只有与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而我国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很不理想,据统计,“六五”期间,我国每年约取得2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在30%左右,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农业部和财政部决定设立“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丰收计划”将行政、科技、物资、资金等部门捆在一起,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技、物三结合”的农技推广道路,形成了科技兴农的“大合唱”
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技术的推广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者,且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如何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有效地普及推广到千家万户,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丰收计划”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她以项目承包的形式,将行政、科技、资金、物资等部门捆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将原来的“单出头”变成了科技兴农的“大合唱”。这支“大合唱”由三个“声部”组成:
一是以行政领导部门为主的行政指挥系统。各省、地、县一般都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政府首长任组长,农业、财政、计委、科委等部门领导参加的行政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负责指挥协调,形成一种合力。
二是以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农科、农教、农技推广部门参加的技术指导系统,负责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方案,示范培训,组织实施等。
三是以金融、物资等部门为主要的物资保障系统,负责资金落实,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
正是这三个“声部”的优化组合,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大合唱”。8年来的实践证明,“丰收计划”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技、物三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道路,取得了预期的丰硕成果。据农业部介绍,实施“丰收计划”8年多来,共完成农牧渔业技术推广项目237项,推广面积近12亿亩次,共增产粮食273亿公斤,皮棉7.3亿公斤,油料27.5亿公斤,新增产值350亿元。这充分显示了“丰收计划”对科技兴农的巨大作用和对丰富城乡人民“米袋子”、“菜篮子”的重要贡献。
  “丰收计划”调动了全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改革了政府指挥农业的方式,使农技人员“有钱打仗”,一举三得
“丰收计划”的实施,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粮棉油、肉蛋奶的产出,而且像推翻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了一串连锁反应。举其大端,可称为“一举三得”。
首先是调动了地方和农民加大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安排的“丰收计划”专项资金,1987年至1989年每年为2000万元,1990年至1993年每年为3000万元,1994年起增至每年5000万元,8年累计安排资金2.3亿元。财政拨款尽管是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为数不多。但这有限的资金却起到了良好的“粘合”作用,带动了地方政府和亿万农民的投入。8年中,地方各级政府共落实配套资金37.26亿元,还有化肥1943万吨,农膜25.8万吨、农药26.8万吨等。仅就资金而言,中央投入与地方投入之比为1∶16,这还未包括亿万农民的投入。“丰收计划”的投入呈现出令人欣喜的“金字塔”型。
其次是“丰收计划”成为地方政府领导指挥农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地方政府把“丰收计划”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龙头”来抓,纷纷争项目,请任务,因为他们尝到了这种将行政、技术、物资等部门优化组合的工作方式的甜头。不少地方还自筹资金,自办省、地、县级“丰收计划”项目。四川省拨500万元专款和1000万元周转金,黑龙江省安排1100多万元贷款和300多万元专款,省级“丰收计划”项目搞得红红火火。
三是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过去不少农技推广部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有了“丰收计划”项目,他们“有钱打仗”了,在推广科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全国有80多万人(次)各级科技人员参与“丰收计划”项目,每年都有4000多人次获奖,一批农业科技人员还因此晋升了职称,解决了“农转非”等问题。同时,通过“丰收计划”的实施,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得到提高。8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共培训农民1.77亿人次,项目区内基本实现了“家家都有明白人”。
(附图片)
(压题照片:高原水乡。本报记者任维东摄于云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