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馕和二百坚戈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4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馕和二百坚戈的故事
尹树广
中国人认识中亚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汉书·西域传》云:“西域以孝武帝时始通。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入西域者益得职。”西域包括今天的前苏联中亚各国。我国典籍上所称的乌孙、康居即是哈萨克等突厥语民族的祖先。只是到了近代,咫尺之遥的中亚与我们显得生疏了。
在这里工作,我总有种感觉,中亚是本让人费解的书,因为它的“讲究”太多。前不久,我与一位本地朋友逛巴扎,在摊上买了两个热乎乎的馕,随手放在车座上。没成想,朋友见状,脸色马上严肃起来:“这样摆馕可是犯大忌的。哈萨克人将馕视为神圣之物,它只能是正面摆着,切不可‘大头朝下’。”望着朋友一本正经的样子,我才仔细端详起车座上的馕来。我果真把正面洒有一薄层芝麻的馕给放反了。
馕是一种圆形的、经过烤制的发面饼,是哈萨克等中亚民族的主食。就连久居此地、以面包为主食的俄罗斯人都喜欢吃它,可见馕的口味之美了。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馕烤制得最好,外焦内松,看一眼都会勾起你的食欲。
我不禁联想到,虽然中国的馒头、花卷可以忍受“大头朝下”的委屈,但中国古人对粮食的珍爱程度绝对不亚于中亚人。
馕为“圣物”,不可倒置也。从这件平常小事上,我们大概会悟出些道理,学到些什么吧。
经常有朋友问我:中亚到底是什么?我总爱告诉他们下面这件亲身经历,权作回答。去年7月,我刚到阿拉木图,马上购置了记者站的“大件”尼桑“蓝鸟王”。可蓝鸟“飞出”不到两小时,车前面的“NISSAN”标志牌便被撬走。做案的男孩虽被我当场“擒获”,但他那位身为高级干部的母亲却硬是不认帐。
祸不单行。没过几天,4个光可鉴人的车轮盖又在家门口不翼而飞(在自由市场可卖100多美元)。看到未及翱翔的“蓝鸟”已损羽折翅,我便气不打一处来。后来朋友告知,大使馆的“拉达”车只一顿饭工夫便泥牛入海,我也只好用阿Q精神来聊以自慰了。初来乍到,朋友便提醒我,阿拉木图治安情况不好,偷车现象严重。以上经历就算是我上的第一课吧。
但随后的另一件小事却让我分外感动,心情也马上舒展开来。一天,哈著名汉学家克拉拉教授搭坐我的汽车。没想到,她下车时从口袋里掏出200坚戈(当时合4美元)塞到我手里,并说:“我们哈萨克人有个古老的风俗,第一次坐别人的新车一定要象征性地给点钱,就像中国人过年给孩子‘压岁钱’一样。”我问她,这是何典故。她回答说,哈萨克民族世代游牧,所以小孩子长大第一次骑马是件大事,大人们届时一定要送给他“压岁钱”,祝贺他长大成人。虽然城里人现在把马鞭子换成车轮子,但这一风俗依然保留下来。
200坚戈那时相当于教授1/6的工资。我再三推辞,克教授还是执意不肯。当我接过钱,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虽然刚刚发生了不愉快,但我一想到克拉拉教授的话,想到那沉甸甸的200坚戈,我的气就烟消云散了。而且每当我握起方向盘,行驶在中亚的城市乡间,总有一种像在哈萨克大草原上跃马扬鞭、纵横驰骋的奇妙感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