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中国微生态学的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5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中国微生态学的崛起
康白
人类面临着内、外两个环境的挑战。内环境属于微观生态学研究领域,外环境属于宏观生态学研究领域。宏观生态学已取得了大量的科学信息,并引起了人类的高度重视,而微观生态学却刚刚起步,大多数人还缺乏了解。
微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其自身所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科学。
人体携带1.275千克微生物,其中肠道占1.0千克。在数量上,微生物的原核细胞达10(14)个,而人体细胞仅占微生物细胞的10%。因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方面,都与其所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是分不开的。
由于现代科学如显微、遥感、气液相色谱、无菌动物学、悉生生物学、抗生素等科学的发展,使得微生态学应运而生。微生态学一出现,就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调整航向,向微生态学进军。在国际上,以悉生生物学为科学名称,召开了10届国际会议,我国以微生态学为科学名称,召开了6届学术会。
微生态学的崛起,伴随着微生态调节剂的大发展。这种调节剂是指利用宿主自身的生理性细胞作为种子,通过工业化生产,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或其生长促进剂,再回归其原宿主的原环境,达到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使宿主处于最佳生长发育状态的一类微生态工程制品。
我国近15年来出现的微生态调节剂包括以下方面:1.蜡样芽胞杆菌制剂,这是大连医科大学1981年研制成功的活菌制剂;2.地衣芽胞杆菌制剂;3.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制剂;4.口服液,是将各种生理细菌经过培养增殖,再加入某种添加物制成液体的微生态调节剂,利用其活菌、代谢物、培养液及菌体成分,达到调整肠菌群的目的;5.植物增产菌,由植物根系分离的植物生理性细菌制成增产菌,通过浸种和喷叶,可使50余种植物增产10—30%。
由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微生态学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只有10余年的时间,但它已在人民健康、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方面呈现出一派光辉的前景。但是,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是一帆风顺的,微生态学的崛起,也经历了众多艰难险阻。过去10余年来,中国微生态学界和微生态调节剂产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遇到一些困难。中国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待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发展和完善它,为人类生存、健康、长寿和社会繁荣创造美好的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