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希望的绿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6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希望的绿色
王必胜
曾经是一个瑰丽的遥远的梦,曾经在儿时的课本上,在那发黄的地图册上,向往着这块神奇、广袤、博大的地方,这片苍凉而迷人的风景。
那终年不化的巍峨的雪峰,那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巍巍天山;那“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戈壁,那一望无际的荒漠;那顽强的红柳树和胡杨林,神秘的坎儿井,西域古道上的交河古城,以及亘古不绝、如泣如诉的驼铃;还有那智慧风趣的阿凡提传说,那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兄弟,那绵邈悠深的边塞诗文……都曾经在我们心中绾结下多么陌生而亲切的情怀。当走近新疆的梦想成为现实的时候,这种心情岂是文字所能表达的?
八月,美好的季节,在夏日的灿烂和秋日的沉实中,北疆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了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吐鲁番、石河子、克拉玛依、北屯、奎屯,我们穿行在新疆建设兵团的辖地里。苒苒物华,浓浓风情……我们徜徉在西部特有的人文景观中,倾听历史悠远的回声;我们寻觅着建设者的足迹,品味着创造的艰辛与辉煌。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版图之大,到了新疆方知什么是广博和辽阔,粗犷和厚重!
是的,新疆的路宽阔而平展,新疆的地坦荡而无垠。
然而,新疆的半月,要说让人印象最深、感受最切的是满眼的绿,深沉的绿,潇洒的绿和无边无际的绿。
那不是在内地沃野平原上平淡的绿色,那是曾被认为生命的禁区、荒凉的不毛之地,每年的无霜期仅在120天左右,水源又奇缺——这荒漠戈壁之上,创造的绿色,那是用生命浇灌的,是希望和期冀的心火燃烧而出的绿色。
吐鲁番是举世闻名的“火洲”。据考,亿万年前,这里曾是大海之底,沧海桑田,造物主在这里遗弃下滚滚乱石,戈壁滩上薄薄的土层含土量不到15%。然而,驻守这里的新疆建设兵团直属221团,屯垦戍边40年,在这“火云满山凝未开,千里飞鸟不敢来”的旷古荒原上,开辟出了万亩葡萄园,让瓜果飘香在萧疏贫瘠的大漠戈壁。
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会议室”。在用葡萄枝架起的长廊里,摆着一溜的桌椅,支撑葡萄藤的水泥柱廊上,写着“议事厅”。阳光从青翠的枝叶里筛进来,头顶上一串串无核白和嫁接过的玫瑰香葡萄,重枝大叶,果实沉沉。透过满眼的葡萄丛望去,远处天山峻峭的轮廓依稀可见,近处戈壁滩上热浪滚滚,而眼前一片郁郁青青的绿色,那是葡萄、梨树、石榴和苹果等织成的一片青秀,一片葱绿。坐在这里,品尝着醉人的吐鲁番葡萄和甜瓜,你油然想到,这个不同寻常的会议室,如同一个展示厅,不仅看到了建设者们的业绩,也透露出兵团人的心计。经济发展了,团部盖起了像样的办公楼,却设立这么一个别致的取名古雅的议事厅,其初衷我们没有向主人打听。我猜想,以天为穹,结藤为庐,饱览满眼的青翠,是对生活的自信和执著,是对大自然的崇尚。听团部领导介绍创业历程,我的眼前不时地浮现着一个生动的意象:戈壁绿洲。如同一幅画,背景是伟岸的天山和苍莽的戈壁,她象征着辉煌和艰辛;而底色是创业者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象征着希望的绿色。
绿色,绘就了兵团创业者们的生命底色。从一首写兵团创造者精神的诗歌中,我读到了这句饶有意味的诗。当我们在延安时期曾参加过南泥湾开荒的英雄团部农八师143团的蟠桃园中,看到将内地的优良品种移栽成功时;当我们在奎屯农十师的农科所试验田里,抚摸着科技人员培育出来的抗寒棉种累累桃铃时;当我们在地处“魔鬼城”乌尔禾,常年饱受风沙肆虐的农十师185团,看到一畦畦碧嫩的菜地,一片片茂密丰实的绿地时;当我们来到中哈边界的农七师137团,看到连片的油葵和碧绿的玉米地,同守卫我们国土的那威严的界河交臂相连时……我们深深地为这个不断重复的绿色所吸引。在绿色的世界里遨游,我们感受到绿浪的热烈,我们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这绿色世界里,蕴藉着兵团人艰苦卓绝的创造和奉献。
那天,也是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方,夜宿137团的一营。远山青黛,近处白桦林荫如盖,我国境内唯一的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湛碧如带。黄昏时分,静静的群山沉浸在绿色的世界里,没有市声的喧嚣,不远处是一座荒凉的沙丘,更衬出这块绿地的深沉和安谧。踏着花草蓊蕤绿荫掩映的小路,趁着天光未歇之际,我们造访了一家农场职工。主人是一位60年代初从军队转业到边疆的老兵团战士,原籍山东,如今已经退休在家。同兵团数十万老军垦一样,30多年前,作为军人,他响应号召,选择了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从此这里就成为第二故乡。当年他们来的时候还是青春年少的小伙,如今他的孩子已是子承父业。为了边疆、为了兵团,他们真正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当问到是否要落叶归根,他说,这些年回老家去过几趟,那边变化快,是要富一些,可是这里的空气好,绿色养人,再说,呆了大半辈子了,这个情舍不掉的。看到自己亲手种的树长得这么高,修的路这么好,整的田这么顺溜,还是舍不得。这位老兵团的家,不能说富足,也不那么宽敞,但是窗台上的那盆艳丽的绿色盆景,似乎在诉说着主人的情致。按说,在这绿色的季节,家中的一捧绿色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是,他却有如城里人一样的雅兴。那或许是一种对生命颜色的赞许和挚爱,或许寄托着一种希望和期冀。我没有问老人。我觉得无须去问。
我记住了这个夜晚,这不知名的几十万兵团大军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绿色,在文人的字典里可以引申出好多的诠释和意义,因而,它常常是诗文中出现得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当我们从建设兵团的两家刊物的命名中,看到了不约而同的“绿”字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作如是解。兵团文联主办的综合性的文学刊物《绿洲》和石河子市文联主办的诗刊《绿风》,都是崇尚绿色意象。在这创造生命辉煌和灿烂的疆土上,这种绿色的意象,或许最能表达人们对新生的讴歌和赞美,对大地和生命的情怀。这些兵团的建设者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向社会贡献着精神财富。文化的积累不是计日之功,绿色的大地,必然伴有着绿色的文学。因为她孕育着希望和创造,是对生命的礼赞。
在奎屯,我们观赏了新疆建设兵团宣传部和文联拍摄的一部专题片《最后的荒原》。专题片的题目很有深意,兵团所辖的土地,大部分土质贫瘠,不少团场的条件十分艰苦,荒原上建设绿洲,是为了告别这“最后的荒原”。这不仅是一个物质的概念,在兵团220万职工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眼中,千古荒原将在一个新时代中得到改造,戈壁变成绿洲,这已不是神话。然而,那憧憬着希望的绿色,那满怀着豪情的期冀和创造,将成为一代一代建设者们永远的追求。
绿色,希望和创造的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