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简评《第一生产力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7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简评《第一生产力论》
黄顺基
由李庆臻等著的《第一生产力论》(山东人民出版社)一书,对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作出了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入的论述。它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抓住科学技术这个核心问题,作了有独到见解的发挥。
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实质上就是节约时间,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发展生产力。作者坚持这个基本观点,在本书中,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的素质的关系中,得出科学技术对节约时间的巨大作用。作者还对科学技术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提高,作出了详细的分析,特别是对科学技术对于剩余价值的影响,作出了新的、深入的分析,指出了科学技术对促进剩余生产部门、对促使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以及对促使剩余价值的物质载体等发生的变化。这些分析和论述对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有中介。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为中介,通过转化而联系的。作者坚持这个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具体地研究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转化过程,提出了其中的原则——需要原则、创新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效能原则;提出了通过中试阶段,组织科技攻关,以实现高、精、尖技术的产业化。作者还结合当前发达国家从资本输出转向技术输出的趋势,着重分析了开发成功的技术,在国内与国外的转让和转移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作者在本书中,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首先阐明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改变了在第二次大战以前主要以钢产量为主要指标的做法。然后,着重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实际,进行详细的分析,特别是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作者比较详尽论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农业直接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因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作者从新的角度对农业问题的分析,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加深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