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阅读
  • 0回复

国有企业:功不可没(下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2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有企业:功不可没(下篇)
本报记者江世杰
正名鼓劲篇
    财政收入的支柱
改革开放16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正在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大财团、大企业的一个投资热点。形成这种大好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但不是国有企业拖了后腿,恰恰是国有企业较好地发挥了中坚、骨干作用: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在内的能源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能源生产总量由1980年的6.3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1993年的10.61亿吨,已基本上满足需要。
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原材料工业的生产能力增加,生产条件改善,使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有些产品例如钢材、水泥等甚至已供大于求。
——交通运输能力(包括铁路、航空、港口等)不足的问题,经过新线建设会战,改造老线挖潜,加紧港口建设,实现水陆分流等措施,运能对运量的缺口正在逐步缩小。
——邮电通信通过强化投资、突击建设,落后状况已有明显改善,电话普及率已从0.7%上升到4.7%。首都北京则高达18%。1994年的北京与1984年相比,电话网能力增大了10倍,成为全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有企业亏损户数在增多,经济效益不高这是事实。但不能由此认定国有企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包袱,应该“丢掉”。对效益高低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不应简单做出结论。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尽管制度不同,国情有别,但都存在着国有企业,它们大都肩负着重任,如发展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基础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承担特殊的社会职能,如军工生产、维持就业、开发落后地区。一般都具有投资多、风险大、利润低、周期长、回收慢等特点,相当一部分甚至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满足社会和国家需要为基本目标,所以必须靠政府补贴过日子。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起的是框架、支柱、骨干作用,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统包统管,国有企业一般比较容易盈利。现在,虽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但产业结构、价格体制等都尚未理顺,使一些企业受到的待遇仍不平等,加之企业身上有沉重的财政负担和社会负担,再加上非国有企业的激烈竞争,有些企业效益欠佳、亏损扩大,也是事出有因的了。
然而,尽管如此,到1993年底,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几项主要指标,在全国工业企业中的比重分别是:企业户数占19.35%,职工人数占57.34%,销售收入占62.32%,销售税金占73.6%,利润总额占54.92%。这说明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以国有企业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其目的不是为了将国有企业“丢掉”,是要继续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和实力,使之更好地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坚。
    社会安定的基石
许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体企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低,固然有机制的原因,但各种负担沉重,乃是影响国有企业最重要、最现实的因素。
首先是国有企业财政负担沉重。据统计,从1980年到1993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上交利税和“两金”(能源交通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占其实现利税的比重,平均为86%,比非国有企业几乎要高出一倍。
1994年上半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大约各占50%。然而国有企业上交的税金,却占了税金总量的68%,非国有企业上交的税金只占总量的32%。这就是说,是国有企业的超量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头,使国家重大基建项目、教育科技投入、国防费用支出有了来源。
这是以牺牲他们的“健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代价的。一方面,留利过少导致企业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周期长,在市场竞争中很难打胜仗。另一方面,又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所需资金,几乎全部依赖银行贷款;而沉重的还本付息包袱,又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不搞技术改造是等死,搞了技术改造是找死”,不是国有企业的牢骚,是他们切身体会的实情,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
其次是国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一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企业办社会”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职工的吃喝、住房、看病、进厂交通、子女上学等等,依然分散着企业经营者的精力,占用着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统计,目前全国由企业开办的小学、中学、技校有6万多所,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厂长经理们多么希望地方政府能把企业办社会这个包袱接过去,然而短时间没有这种可能性。
企业离休干部、退休职工与在岗职工数量彼长此消,逐步接近,有的甚至达到了1∶1的程度;完全由企业承担的离退休职工工资和福利费用,随着人数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而不断增多。北京东方电子集团公司,其前身是名声显赫的北京电子管厂,现职工仅6000多人,但却有离休老干部400多人、退休职工7000多人,还要负担“三年困难时期”被辞退的4500名职工的生活补助费。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体企业是没有这样沉重负担的。
国有企业的人员富余率高达30%以上。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精减下来的富余人员也在增多,目前社会还无法全部安置他们就业,只好在企业内自行“消化”,由企业出钱把他们“养”起来,这会影响落实企业用工自主权。
如何使国有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与非国有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现实要求我们作出认真的回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