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努力开创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局面——姜春云同志在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6
第2版(经济)
专栏:

  总结经验统一认识
努力开创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局面
——姜春云同志在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强化水利的忧患意识,充分认识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毛主席早就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实践证明,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的命脉、整个经济的命脉、人类生存的命脉。没有水,一切生命都不复存在。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对我国来说,水利建设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我国是季风大陆性气候,雨量不仅比欧美一些国家少得多,而且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东南多,西北少。我国的地理气候及社会经济条件决定:(1)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全国人均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华北、西北水资源更为紧缺。在降雨少的年份,往往发生大面积旱灾。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内,全国发生较大的旱灾1056次,平均两年一次。(2)我国又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区植被又少,每降暴雨,洪水挟着大量泥沙奔泻而下,淤积河道、湖泊,泛滥成灾。在解放前有历史记载的2155年内,我国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1029次,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重大改道26次,大体上三年二次决口,百年一次改道。(3)我国还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国家。全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为了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不可能像欧美一些国家那样实行土地轮休制,而要把每块地都种上,每季都种上,力求增产粮食,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俗话说“有肥无水望天哭,有水无肥一半谷”。没有水,肥料再多,种子再好,也无从发挥作用。可以说,没有水利就没有我国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衍。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历史。
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斗争,建成了一大批防洪排涝和农田灌溉工程。农田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2.4亿亩发展到7.5亿亩;易涝地3.6亿亩,已治理3亿亩,盐碱地1.1亿亩,已改良0.8亿亩。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其中坡地改为梯田1.5亿亩,耘植水土保持林5亿亩。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之大,成效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我国能够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田水利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功不可没,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与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要求相比,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很不适应。表现在:(1)干旱缺水一直困扰农业的发展。全国耕地中有一半是旱地,丰歉主要由老天爷当家。另一半有灌溉设施的耕地,抗旱标准也不够高。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旱灾也越来越严重。50年代,全国年均受灾面积1.7亿亩,80年代扩大到3.5亿亩,90年代以来扩大到4亿亩。(2)大江大河治理标准普遍偏低,许多中小河流有待治理。90年代以来,全国已发生四次较大的洪涝灾害。每次水灾减产几百亿斤粮食,经济损失上千亿元。(3)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呈现扩大趋势。(4)水的污染日趋严重,不少地方地下水超采。
以上情况说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对于确保农业稳定增长,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件大事一向非常关切,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作过多次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发动和带领广大群众,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干好这一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理清和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路
建国以来,各地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探索出不少成功的路子。看来,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防洪除涝与抗旱灌溉相结合,大中小工程相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建设与维修配套相结合。这“四个结合”,应当统筹兼顾,不可偏废。鉴于防洪除涝工作已作了部署,这里着重谈谈防旱抗旱问题。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北方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开源与节流并举,在兴修各类灌溉设施的同时,下大力抓好蓄水、保水、节水、管水,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起来。实在没有水源的地方就发展旱作农业。
一、狠抓拦水蓄水。我国45%的国土年降雨量不到400毫米,有些地方只有200—300毫米。这有限的降水又大部分白白流失掉了。全国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只有10%左右。天然降水的流失,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冲走了土、肥资源,破坏了生态。要做好水这篇文章,必须从水的流失抓起,把天然降水尽量拦蓄利用起来。首先要大搞造林种草,增加植被。特别是林木稀少的地方,更要加快造林绿化步伐,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第二,山区要大搞梯田建设,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成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我到山西、陕西、甘肃等省考察,看到山坡地改造成梯田后,加深了活土层,一年降雨三四百毫米,基本上都蓄在地里,粮食产量比坡地提高一倍以上。我国山坡地占耕地面积1/3,这些地方每人搞一亩高标准梯田,就可稳定地解决吃饭问题。第三,大搞小型蓄水工程。山顶上要多挖一些水平沟、鱼鳞坑;山中间山脚下多修一些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贮水窖;平原河流沟溪都可以修筑一些拦水工程。这样,从上到下,层层拦截,把天然降雨、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流水尽可能拦截住、蓄起来,既可发展灌溉,又可减轻下游洪水的压力,还可改善生态,一举多得。要在不影响防汛行洪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搞一些,并要确保质量。
二、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全国每年灌溉用水4000万立方米。有效利用率一般在40%左右,每年有上千亿立方米的水白白浪费掉。如果把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提高到50%,每年就可节水400亿立方米,等于扩大上亿亩的灌溉能力。我们在狠抓蓄水保水的同时,必须走发展节水农业的路子。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办法,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消耗。大力推广田间节水措施,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长畦改短畦,切实改变大水漫灌的习惯。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喷灌、滴灌、渗灌技术。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节省水量。目前,全国实行各项节水措施的面积,只占灌溉面积的28%。各地要加快节水农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田间节水措施,不需要多少资金,要争取二三年内普遍推开。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成本不高,效益很好,要作为推广的重点。
三、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鉴于我国水资源匮乏,加强管理保护尤为重要。各地要合理地开发使用水资源。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要严格控制开采,设法加灌补源。加快被污染水系的治理,严格限制污染水向河流、湖泊排放。在全社会树立水的商品观念和节水意识,改变喝“大锅水”的习惯。在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中,全面推行节水管理措施,对不同用途的水规定不同的收费标准,限额供水,按量收费,节水优惠,超用加价。
四、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我国有一半耕地没有灌溉条件,其中大部分在北方干旱区。这些地方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在这方面,广大农民摸索出不少有效的办法。比如秋后深耕蓄墒、早春耙地保墒、播前浅耕踏墒、播后镇压提墒,用秸秆、薄膜覆盖地面,选用耐旱品种,合理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等等。这些增产措施,不需要多少投资,增产效果显著,应该普遍推广。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要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最终要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指示,狠抓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技术素质,实行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尽可能增加科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产量中的贡献份额。
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局面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贫困人口脱贫的奋斗目标,都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搞得更有成效。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也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我们要横下一条心,坚持不懈地大干五年、十年,使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一个大的变化。五年看头年,头年看今冬。各地对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及早动手,层层发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新的高潮。无论防洪排涝、蓄水保水、节水管水、旱作农业,都要比往年搞得规模更大、质量更高、效益更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农田基本建设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场硬仗。打好这场硬仗,关键在加强领导,首要的是统一思想认识。各级领导同志都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淹了个明白”、“旱了个明白”中实现认识的飞跃,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带领群众开展好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要把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把各行各业的力量有效地调动起来,为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作出贡献。要组织大批干部深入第一线,同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既推动农田建设,又密切干群关系。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田基本建设这场硬仗,怎样打法,主攻方向是什么,每个地方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科学的规划,进行周密的部署。规划不仅要有长远目标,更要有近期的安排;不仅要有明确的任务,更要有配套的措施。劳力如何组织,资金如何解决,服务如何跟上,都要一项一项地落实。乡村两级的规划,必须发动群众充分讨论,真正体现群众的意愿,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依靠群众,苦干实干。广大农民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我国农村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这支劳动大军组织起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主战场。要用好用足国务院关于劳动积累工的政策。我国农村有4.5亿劳动力,如果一个劳动力一年投20个劳动积累工,全国就是90亿个工日,一个工日按5元钱计算,就是450亿元,可以兴建成千上万个工程项目。目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要充分利用起来,搞水利建设、整修梯田、植树造林,既可改善生产条件,又可增加农民收入。有些地方农民要求多出一些劳动积累工,作为生产性投入,改变贫困面貌,应当允许。当然,必须是农民自愿,为自己出力,得到合理报酬,绝对不准“一平二调”,加重农民负担。
四、转换机制,增加投入。各级政府都要尽可能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但国家投资毕竟是有限的,各地要通过深化改革,转换投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社会资金和农民的资金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的主体。有的地方依靠社会办水利,建立水利工程基金、防洪保安基金。还有的地方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统一规划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这些做法都值得推行。
五、注重实效,切忌刮风。农民说,不怕苦干,就怕白干。整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始终突出质量和效益。做到干一项成一项,干一片成一片。要十分爱惜民力,不搞无效劳动。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忌“假、大、空”。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和协调工作,防止大轰大嗡、强迫命令,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总之,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得既有声有色、又扎扎实实,取得最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