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定西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6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定西今昔
本报记者陈勇进
编者按:定西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地方,人们牵念它,是因为它的贫穷。今年甘肃大旱,定西更令人牵挂。本报记者陈勇进是位年逾七旬的老同志,他以多病之躯,深入定西,以体察民心民情的娓娓之笔写出了定西今天的新貌,给“记者在基层”专栏添了彩。
“记者在基层”专栏自1991年6月推出以来,很受读者欢迎。我们的记者曾深入云南边地、太行山区、青藏高原……深入到许多记者罕至的地方,写见闻、谈感受,在辛苦的奔波中给编辑部发回一篇篇佳作,几百字,千把字,却令人回味悠长。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办好这个专栏,需要我们的记者深入,深入,再深入,像陈勇进同志这样,不怕采访苦,直接面对基层干部群众,写出生动鲜活的稿件。记者如果下去了但没深入,便成了永久的遗憾。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记者在基层”专栏办得更有特色。                   
8月初,记者访问甘肃。人们告诉我,今年甘肃大旱。虽然不久前下了一场雨,但为时已晚,不少地方庄稼枯死在地里。我问定西县怎么样?回答是更严重。
定西是我国最贫困的县份之一。清朝左宗棠任陕甘总督之时,看到这里连年干旱,饥民遍地。他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称定西“苦瘠甲于天下”。由于自然条件的严酷,定西人民长期难以摆脱缺水、缺粮、缺柴的困境。
和我同行到定西的水土保持专家李志正说:周恩来同志为这片苦瘠的土地和人民流过眼泪呀!
1972年周恩来听了甘肃省委关于定西人畜缺水、生活困难的汇报后,难过地流了泪。他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搞了20多年,这里的人民还这样困难,我们政府是有责任的,我个人是有责任的。随后,中央拨来大批救济物资。在定西,我多次听到人们提起周恩来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
1983年7月,中央领导视察甘肃,专门听了定西的汇报,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方针。同年,水利部把定西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治理区之一。甘肃省委、省政府适时地做出了“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群众温饱”的决定。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联系定西县,指导定西的工作。
“定西县境到了。”李志正说,“我们先看,然后再谈。这样,印象深刻。”我们依了他。
我左看右看,那起伏的山峦,纵横的沟壑,多被梯田覆盖了,被茂密的树林、草场覆盖了。它像画面一样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一种美。李志正说,这个小流域叫官兴岔(见下图)。李志正是南方人,大学毕业后来支援大西北建设。1983年,他参加官兴岔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和县里的干部、群众一起,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改造官兴岔。
官兴岔自1983年才真正地大干起来,领导人苦抓,群众苦干,各个部门苦帮。官兴岔变了。1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7平方公里。1994年人均产粮620公斤,比10年前增加400公斤,人均收入850元,比10年前增加700元。户户通电,95%的农户盖了新瓦房。官兴岔真是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
我们顺便到路边的人家看看。主人叫高世海,35岁上下。他家有两眼水窖。他打开盖子,只见满窖清水,我们的影子在水中摇荡。高世海说,两眼水窖,就够我们吃了。院子里,还有100平方米的水泥地,是用来集流雨水到水窖的。
“水在窖里贮存半年,不变质吗?”我问主人。“不会的。这窖水干净,比河水好。”高世海端出一碗开水,让我喝。
我喝了几口,甜丝丝的。我环视他屋里:彩电、缝纫机、组合家具齐全。高世海说,他家还有小四轮拖拉机,农闲时搞运输。高世海说着笑了。
我问高世海,知道全村的情况吗?他说,全村185户,其中7户有困难,已救济他们4000公斤粮。家家都有水窖,吃水问题不大。
“像你家,是不是官兴岔最富裕的?”我问。“不是。”高世海摇摇头,“比我家好的不少,我家的经济情况算中等吧!”
定西县在这大旱之年,到底有多少困难户?他们是否缺水、缺粮、缺柴?李志正说,你问问景亚安、刘瑾就清楚了。他俩是老定西,定西的一草一木他们都能数得来。
景亚安40岁出头,是个瘦弱的知识分子。家就在县城南张家庄村。他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毕业后,一直在定西县搞水保工作,是关川河流域指挥部总工程师。
“谈谈你家的情况好吗?”我问景亚安。“我家有农村人口6人,有耕地24亩,全是旱地。正常年景可以产粮2000多公斤。今年由于11个月没下雨,只能收500多公斤粮。”他停了会儿说,“不过家里有余粮2000多公斤。吃粮没问题。吃水有两眼水窖,问题也不大。”
“你们村子的情况怎么样?”我问。“我们村共40户人家。吃水靠水窖,没大问题。有30户不缺粮,其中吃一余一的,有15户,有10户缺粮。全村主要靠副业,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上,缺粮问题能解决。两户特困户靠救济。”
刘瑾家在定西北部干旱山区葛家岔鹿坪村,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在他幼小的记忆里,家里经常缺粮、缺水、缺衣、缺柴。自小流域治理后,全村大干水平梯田,种草种树,把天上下的雨存留下来。他家10口人,正常年景口粮自给有余。去年秋后到今年7月,没下过一场好雨雪,家家水窖没有水,吃水要到5里外去挑。
定西北部的特旱区,有5个乡的不少人家缺水吃。县里把缺水的村,分配给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规定按时送水。地处偏远山区的白碌乡,要从100公里外拉水。今年已送水400车。这地方,人们听说送水的汽车要来,就早早排队等水。牛羊、飞鸟围住水车,和人争水喝。今年是定西几十年不遇的大旱,但群众情绪稳定,没有外出逃荒的。
定西人民费尽心力,10年间把46条小流域治理得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全县林草覆盖率由1982年的8.2%提高到43%。十年治理,使收入不足200元的贫困户,由45%下降到4%。全县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586平方公里。
据联合国开发总署人口环境容量分析,像定西这样贫瘠的旱塬,每平方公里土地只能养活27人,而定西却养活了105人。去年7月,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访华考察团到定西县考察后,留言:“你们的努力使你们的成就成为世界奇迹,你们为人民所做的工作值得赞赏。”
从1993年开始,定西对85条小流域进行二期治理。到本世纪末,全县要实现坡耕地梯田化,荒山荒坡全部绿化,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
周恩来关心人民疾苦的眼泪,落在定西人民心上,化作雨水,滋润了定西的沟壑墚峁。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