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万里边防云和月——新疆边防部队艰苦戍边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8
第10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万里边防云和月
——新疆边防部队艰苦戍边纪实
新华社记者陈茂林胥金章本报记者李德民
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与9个国家毗邻。新疆军区边防战士几十年如一日,克服各种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铁心戍边,忠实地守卫着6700多公里边防线,把对祖国、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无限忠诚,铸上巍巍天山,铸在茫茫荒漠。
为了祖国母亲永远安宁
新疆军区戍守的边防线,漫长而又艰难,大部分地方终年积雪,风沙肆虐,人迹罕至。在这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站岗、巡逻、训练、施工,官兵随时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
在喀喇昆仑山下的一座军营里,记者碰到刚从山上换防下来不久的三营营长熊仁彪。这个营的几个边防站,设在海拔4200至53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的高山上。封山期达半年之久,空气中氧气含量至多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可是他们在这里一守就是多年。
有年盛夏,熊仁彪带领一支小分队,前往冰达坂无人区勘察。他们是第一次踏上那片海拔超过6000米的神秘之地,只能摸索前进。由于严重高山反应,人人都头疼、恶心,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路面结着厚厚的冰,汽车打滑跑不动,大家用镐刨,用钢钎砸,破冰开路,一段10公里的路,整整走两天。直到第三天傍晚,终于到达预定地点。
恶劣的自然环境,艰巨的守防任务,时时威胁着我们的战士。可是,为了祖国的安宁,他们行进在巡逻路上,挺立在哨位上,从不懈怠。军区有关领导告诉记者,这些年仅在巡逻中遇到雪崩光荣献身的官兵就有20多人,还有的干部战士冻伤后被截肢。驻守在“雪山孤岛”上的战士,有的突发急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把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雪域高原。但死亡和伤残,没有吓退我们的战士。
红山嘴边防连副连长施洪飞,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在雪山中度过的。他所在连队负责巡逻的800多公里,蜿蜒在冰峰雪岭之中,全线要经过27条河流和30多座雪山,大部分是无人区。每次巡逻,施洪飞总是奋勇带队。一天,他又带领巡逻分队出发了。连日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使他的旧病复发,腹部阵阵绞痛,但他仍咬紧牙关坚持。战士们看到他一次又一次地从马背上摔下来,心疼地劝他返回连队治疗。他斩钉截铁地说:“巡逻任务没完成,我怎么提前回去呢!”他拖着病体,硬是爬完了30多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峰,巡查完最后一个界碑。
第26天傍晚,当他带队回到驻地时,一头栽倒在马下,再也没能爬起来……
在广大边防官兵的心目中,巡逻是神圣的任务。军官转业、战士退伍之前,总要争取再巡逻一次,最后一次看看自己日夜护卫的界碑。他们说:我们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边关,就是为了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永远鲜红,为了让祖国母亲永远安宁!
人家“下海”我“上山”
边疆不可一日无防,不少官兵无法正常探亲休假;由于山高路远,一些青年军官难以恋爱成家,更多的官兵不能为妻子儿女和父母双亲尽到自己义务;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离亲人带来的寂寞和孤单……尽管这样,一代代边防官兵却像红柳、雪松那样,把根深深植于边防。记者问起一些边防官兵,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在边防建功立业?他们的回答是朴实的:苦总要有人吃,国总要有人保。
在边防某团,战士提起团长郭凤林,都说他是条尽忠报国的硬汉子。记者慕名采访了他。他入伍20多年,一直在边防没挪过窝,而且有将近一半时间是呆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上。担任团领导后,他仍然坚持每年至少上两次山,每次最短20多天,长则两三个月。他担任连长的神仙湾哨卡,被中央军委授予“喀喇昆仑钢铁哨卡”;他参加过3年边防建设施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在海拔近5000米的班公湖上,组建起全军第一个高原水上中队,先后10多次立功受奖。问起今后的打算,他爽快地回答,听从组织安排,要是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多守几年防。
社会上“经商热”、“下海潮”在西北边防线上也有一定影响。然而,广大边防官兵牢记肩负的责任,把国家利益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他们有个说法是:人家“下海”我“上山”。
帕米尔守防部队营长徐锦元携妻儿回到阔别6年的江南老家探亲。家乡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他惊叹不已,更让他惊喜的是兄弟姐妹们家庭的巨变。这几年,他们办公司,生意兴隆,家家盖起了小洋楼,都有巨额存款。家人们向他提出:你在帕米尔守了15年防,过去全家人都支持你。现在,你义务也尽了,大家都盼着你能早日转业,一块“下海”,全家发财。
徐锦元不是没有想过“下海”,想想这些年自己吃过的苦,他也曾暗暗动过心。但他想得更多的是边防军人的职责。他对家人说:“看到你们和周围的人富起来,我打心眼里高兴。这也正是边防官兵所企盼的。但眼下叫我‘下海’,我做不到。国家建设需要‘下海’的,更需要我们‘上山’的。”
一连几天,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徐锦元始终不改初衷。告别亲人后,他又回到边防线上。
哨卡就是战士的家
风雪边防线上的哨卡既是艰苦的要塞,又是充满着温暖的家。这温暖的战士之家,是指战员们多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某边防团,团领导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些年,上级拨款为神仙湾哨卡改善执勤和生活设施。由于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他们专门聘请一支以能吃苦著称的地方施工队上山。可是没几天,由于高山反应,一些人吃不消了。尽管工钱一再加码,可不出一个月,跑得只剩下一名包工头和两个木匠。他们说,命都快丢掉了,要钱干什么?没有办法,官兵们只得自己干。他们一点点地把水泥、钢筋、木材运上山,又满山遍野寻找砂石。大家和泥、抹灰,赶在霜冻之前建起了哨楼、坑道、石阶路和菜窖,经上级检查,施工质量全部符合要求。
三岔口边防站设在人称“新疆寒极”的阿尔泰山脚下,周围是深山峡谷,周围百里没有人烟。50年代末,几十名年轻战士带着三峰骆驼一口锅、一顶帐篷七杆枪,高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激昂的歌曲来这里安营扎寨。大家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一锤一钎地劈开半个山坡,建起了一排营房。从此,一代代官兵巡逻执勤之余,挖渠引水,开荒种地,植树种草,使内地的时令蔬菜在这里落了户,雪山脚下破天荒地有了绿荫。夏季,远处冰峰矗立,雪岭连绵,边防站营区内外却胡杨树挺拔,花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给这难有生命的世界注入了青春活力。
边防官兵们就是依靠这样一种精神,在部队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关怀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改善执勤和生活条件。如今漫步在边防线上就会看到,当年那些一脚可以踹垮的石片战壕,一膀子可以扛倒的泥垒岗楼,已通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浇注的坚固工事。所有的边防哨卡都通了公路、电话,用上了电。官兵们住上了保暖的营房,大多数连队都拥有图书室、健身房、篮球场、娱乐室,吃水、洗澡难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战士们说,大环境我们目前奈何不得,但是小环境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把生活变得更美好。
最近,一批五六十年代的“老边防”重返故地参观,忆往事,看今天,个个激动不已。他们说,有这样的好小伙子继续在这里守防,我们放心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