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迈向第九个台阶——喜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29
第2版(要闻)
专栏:

  迈向第九个台阶
——喜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
本报记者艾丰
金秋时节,国庆将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发表。
展开公报,人们心潮澎湃。新中国建立以来,制定和实施了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八个五年计划犹如八个台阶,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拾级而进。而今,已胜利地踏在第八个台阶上,党将指引我们迈向第九个台阶。
半个世纪,九个台阶——辉煌,艰难,伟大,空前。这中间极其丰富的内涵,更令人思绪万千。
回头看看已跨上的八个台阶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至1957年。三年经济恢复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一五”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我国工业的初步基础,著名的“156项”,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到1957年,计划顺利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了492亿元,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每年平均增长4.5%。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开始时计划指标还是比较恰当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激发了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但由于“大跃进”的冲击,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上赫鲁晓夫撕毁几百个协议与合同,这个计划没有完成。到1962年,工业总产值甚至退回到了1957年的水平,农业下降了4.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至1970年。接受“二五”教训,这个计划本意是着重调整“农、轻、重”关系,解决吃、穿、用的问题,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三线”建设的过重,打乱了计划。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至1975年。“四五”计划提出了粮食上《纲要》(总产3000亿公斤)、钢达4000万吨、增长速度15—19%的偏高指标。后因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造成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问题成堆。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至1980年。1975年在邓小平同志出来主持工作时,经济开始好转,并着手制定10年规划。这时又被所谓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搅乱。1978年形势回转,但又发生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要求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搞120个大项目等等。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计划作了重大调整,才避免了新的失误。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至1985年。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要求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4%。这个计划执行情况良好,结果,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11%,农轻重关系趋于协调,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有了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至1990年。它是在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的情况下进行的。执行结果,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7.5%,按时实现了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至1995年。
经过八个五年计划,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这里只需举出一个数字:1952年,我国的国有资产不过200亿元,而今天,已经达到4万多亿元,是当初的200多倍。
三种背景 三个阶段
分析走过的八个台阶,可以发现,不同历史背景之下,它们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全党一致,计划得当,全国努力,完成得很好。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增长10.9%。在并不长的五年时间里,我国的工业就初步确立了比较好的基础。全国人民皆大欢喜。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在这23年(其中1963年至1965年是经济调整时期,未算在五年计划之内)中,我国经济有明显发展。但由于“左”的错误和经济工作的急于求成,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二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0.6%,这是一次大的起落。其他三个五年计划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9.6%、7.8%,8.1%,虽说不低,但其中曲折起伏甚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正确总结了历史经验,集中明确了三条:一、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二、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坚持”。三、经济建设必须遵守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步走”的伟大战略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到第八个五年计划。这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总体说来,每个五年计划都顺利地完成了。这期间,国民经济一直是在以9%左右乃至更高的速度增长着。原定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五年实现。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都是以六个字为核心的这两条方针,凝练了这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经验,反映了思想认识上的新的飞跃。
对“八五”需要多说几句
“八五”计划执行情况最近陆续公布。看来,“八五”是很值得骄傲的:
主要计划指标顺利完成。
“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提前实现。
是建国以来增长速度最高而又没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时期。各年经济增长率是:1991年是8%,1992年是13.6%,1993年是13.4%,1994年是11.8%,1995年是10%(预计),年度间的速度落差,由“七五”的94.9%缩小为48.7%。快速平稳,难能可贵。
在此期间出现了两个“三万亿”的突破: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三万亿元,1995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将突破三万亿元。
此期间还有两个突破:年出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到1994年,外汇储备突破600亿美元。
放在全世界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原来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之后,居第八位,现超过西班牙前移至第七位。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比例由8.5%上升到11.9%,相当于日本的比例从14.6%上升到20.9%。
“八五”期间顺利出台了经济体制宏观改革的各项措施,改善了宏观调控。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站在更坚实、更宽阔的第八个台阶上,我们有理由说:风景这边独好,跨越更有信心。
跨世纪的新台阶
一个新台阶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这个台阶可不矮啊!到2000年,要实现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考虑到我国人口已经比那时增加了三亿的情况,这决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台阶。在这个期间我们将努力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对前一个转变遇到的深层困难,人们已经有所体会;而对后一个转变的含义恐怕至今还有人不甚理解。多年来,人们只把发展理解为量的膨胀,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科技和管理的地位,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凡此种种,还远远没有深入人们的头脑。五中全会文件中有一个中国人还不很熟悉的名词——“可持续发展”,就很值得深入理解一番了。
这又是一个特大的台阶——跨世纪的台阶。党中央提出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是这样一个跨世纪的宏伟蓝图。面对“这个蓝图”,每个中国人都在想:怎样更深地理解它?怎样更好地描绘它?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对这20个字,今天的中国人,正在从世纪之交的时间坐标,从全球范围的空间坐标,纵横交汇,做进一步思考。
百年的梦想,五十年的建设,九个台阶的攀登,“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一个理论,一条路线,“二十个字”,“六个字”,再加“六个字”……每个人的心中在用这些“数字”盘算着这本“大帐”:当新世纪太阳升起的时候,祖国大地该怎样地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