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在不声不响中前进——刨根究底访江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4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不声不响中前进
——刨根究底访江西
本报记者保育钧余清楚
编者按:8月25日本报“今日谈”登了一篇短文,叫做《赞不声不响的进步》,说的是中央领导同志称赞某省“不声不响的进步”。这个“某省”,就是江西省。为了弄清这个“不声不响”的内容,本报派出记者到江西进行了“刨根究底”的采访才刨出了江西省委领导同志这一番朴实无华的话语,很令人深思。不声不响,在个人是一种性格;在领导集体则是一种风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事业中,我们特别需要这种外不慕纷华、内耐得寂寞的风格。陈毅同志有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真正的荣誉,最终必然属于咬紧牙关负重前行的革命的“苦力”。
                 
今年初,从江西省和国家有关权威部门传来一组令人振奋的经济数据:一九九四年,江西省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六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由全国的第十八位上升到第十六位;乡镇企业产值由全国的第二十位上升到第十三位;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已连续四年实现无财政赤字;工业在连年扭亏增盈的基础上,又进了一大步,国有企业亏损面下降到百分之十八,扭亏工作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县县开通程控电话;新增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二千七百多公里……
这一组数字表明,江西这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革命老区,这几年在不声不响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西静悄悄的变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江西一不靠海,二不沿边,三又没有享受其他特殊政策,何以在静悄悄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抱着想探个究竟的心情,我们于九月中下旬赴江西进行了采访。
九月十四日,在南昌,省委书记吴官正、省人大主任毛致用和代省长舒圣佑等领导同志,用平静的语气和朴素的语言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就是老老实实、不折不扣地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示和决策办事,结合江西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走访了南昌、九江、吉安、宜春等地市,到工厂、下农村、进山区,眼界大开,感触良多。回过头来再翻采访笔记,认真思考,觉得还是用吴官正等同志的话来回答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更为准确贴切,不妨记述如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没有什么新经验,主要是坚持‘三不’。”
一是不取巧,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凡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了的事情,坚决执行,不折不扣,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中央每次作出重大决策,我们都及时传达贯彻,以中央的决策统一认识,自觉服从大局。一九九二年以来,中央领导反复给各地打招呼,防止经济过热。我们真正听进去了,坚决执行中央精神,保证了江西经济平稳发展。其实,维护中央的权威,也就维护了省委、省政府的权威。上下保持一致,同心同德,就可以防止大起大落。
二是不刮风,不攀比。我们坚持要求各级干部做到不攀比优惠政策,不攀比发展速度,不攀比发钱发物,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当一些地市开始出现资金外流、炒卖房地产、开发区热等苗头时,我们及时予以制止,不让这股风刮起来。可以说,不刮风,不攀比是江西这些年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不叫苦,不伸手。江西是革命老区,要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过去作牺牲光荣,现在为国分忧,多作贡献才光荣。不作贡献,光向上伸手,不仅不光荣,而且是无能。我们总是要求各级干部为国分忧,克服“等靠要”思想,勇于艰苦创业。今年春夏间,江西发生特大洪灾。广大干部群众不喊苦,不叫难,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关怀下,众志成城,奋力抗洪,取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我们认为,遇到大灾害,当然要如实向中央反映,但舆论上要适度。国家大,每年都有自然灾害。大家都向国家伸手,国家向谁伸手?再说喊来喊去,也把群众的心喊散了。现在,我们不仅在洪涝灾害面前挺过来了,而且在生产自救上下功夫,晚稻也丰收在望,各项工作均进展顺利。
上述话语,果然实在。我们所到之处,均未见到大灾过后留下的惨状。千里沃野,稻浪滚滚,一片丰收景象。即使是被洪水冲塌了大堤的一些县乡,早稻受到严重损失,他们硬是排干堤内水,抢栽上了晚稻。在宜春地区各县市,我们实地感受到了县域经济的勃勃生机。各县市始终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立体农业、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把农业的基础夯得扎扎实实,乡镇企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效益普遍较好。自下而上有了比较丰厚的财源,地、县(市)、乡几级财政不仅没有赤字,而且还有盈余,不仅有人办事,而且有钱办事。这大概也是江西经济能够静悄悄大发展的一个原因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