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心贴群众的好干部——金根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4
第1版(要闻)
专栏:

  心贴群众的好干部——金根宗
王启明刘杰何宛
1995年5月17日下午。一辆灵车,轧过一片悲痛声,缓缓地驶向安徽省肥东县护城乡东童村。上千名群众簇拥着肥东县草庙乡党委副书记金根宗的骨灰,把他送回了生他养他的东童村。
他,只有35岁。
  忠于职守岗位献身乡亲们说:“他是累死的!”
金根宗到草庙乡工作才55天,却是他生命的最后55天,更是他与“旱魔”拚搏的55天。
从去年4月开始的连续12个月的干旱,使草庙乡河塘开裂,田地冒烟,高岗地带人畜饮用水都发生困难,1066.7公顷水稻田,张着嘴巴等水滋润。附近唯一的水源——众兴水库水位很低,要把水库底部的水引到岗上水田,必须用多台抽水机一级一级地向上抽水。
3月18日,金根宗到草庙乡走马上任,20日就来到全乡这个抗旱的咽喉之地高塘电灌站调查研究,开机抽水,确保有水下秧。草庙乡14个村,最远的地方,水要“走”9公里才能灌到。金根宗夜以继日地忙碌在第一线,查机子,查引水渠坝,查涵洞,不分昼夜,困了就跟机长老春睡在机房里那张只垫着稻草的小床上。那床太小,太脏,蚊虫猖獗。
4月20日夜,金根宗在庙西段查水时,跳进齐腰深的水中,费了20多分钟堵住一处漏水的涵口,上来时,冻得浑身打颤。
5月11日,在高塘站,金根宗对老春说:“我这两天不舒服,有点发烧。”老春劝他休息,金根宗摇摇头,只到卫生所买了一板螺旋霉素。
5月12日,金根宗和老春商议改装抽水机木盘。当时,他高烧不退,就硬撑着到卫生所去吊了一瓶盐水。晚上回到乡政府单身宿舍,深夜烧得更加厉害,口干舌燥,热水瓶空空的,他就从水桶里舀了半杯井水喝了。
5月13日早上,乡里已安排好车子,让金根宗去粱园镇看病。恰在这时,值班员张华龙跑来报告:“一站的翻水坝快破了!”金根宗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说:“去!”众人拦着他说:“不行,金书记你必须去医院。”“没事,我到坝上去吊水。”金根宗赶到坝上,抱病开会。他说:“抗旱的事,不容含糊,不称职的立即撤换。”人们分头行动。金根宗这才去坝上一个简陋的卫生室吊盐水。午后,他到电灌站站长家吃了半碗开水泡凉饭,这半碗泡饭竟是这位年轻的党委副书记“最后的晚餐”。
下午3时,翻水站水跟不上,金根宗要跟老春一道去检查。可是挣扎了几次起不来,说了句:“不中了……”便一头栽倒。下午4时40分,金根宗病情加重,铁塔似的身体垮了拉不起,扶不住,腿也抬不起来了。人们把他抬上车。老春说:“金书记,我陪你去看病。”金根宗无力地说:“你走了,机房怎么办?”他又向另一名干部叮嘱道:“正是插秧时候,要及时出水,我回来才好向党委向村民交代。”下午5时许金根宗被送到县人民医院。在这期间,他呕吐、休克3次。醒来后,他还交代老春:“老春,打水不能马虎。”
离开抗旱现场仅6个多小时——5月13日夜11时许,——人民的好干部金根宗就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乡亲们说:“他是累死的啊!”
金根宗走了,了解他的人说,金根宗是我们肥东孔繁森式的干部,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他都会拚死拚活去干好!他心里只有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勤奋工作忘我忘家妻子说他:“你分到哪就‘卖’给哪!”
1986年,金根宗脱下军装,从海军某部转业到故乡肥东县。年仅26岁的他,被派到复兴乡担任武装部长、党委委员,是党委中最年轻的成员。金根宗分管的是全乡最远的、工作困难较大的福泉片。几个月下来,累得脸黑胡子长,硬是把工作给赶上去了。
复兴乡有南、北约821公顷山林,1991年省里下达绿化荒山的动员令,省、市主要负责同志把复兴定为绿化点,金根宗带领4个同志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吃住在荒山,制定规划,又带领群众在石头缝里打坑,栽树,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复兴乡被授予省“绿化荒山先进单位”。
肥东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每年都面临艰巨的抗旱任务。1994年金根宗在路口乡任职时,又遇旱灾。他们就从巢湖引水,通过滁河干渠、支渠,将水引到路口乡焦渴的土地上。为了防止渠堤溃破和漏水,金根宗昼夜在4公里的渠道上巡逻。
人们说,金根宗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一投入工作,就进入忘我的境地。今年3月他刚到草庙乡工作没几天就“粘”上了抗旱这一苦活。那天晚上,根宗对妻子说:“善英,我昨天夜里下坝堵漏洞,上来后,浑身发抖,好冷哟。”这是他第一次诉“苦”。妻子哭着问,“你怎么不叫人?”“老百姓累了一天,我不忍心叫醒他们。”善英无言相对,只是轻轻地说一声:“你反正是分到哪就‘卖’到哪啦!”
  扶危济困温暖他人同事说:“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金根宗从小要求进步,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村支书。入伍后,雷锋是他学习的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他的唯一追求。
金根宗有一个名叫王邦全的战友,家庭非常困难,金根宗每个月都以王邦全的名义给王家寄钱,3年没断过。而那时金根宗自己的家里也同样困难,父亲病故,母亲一人操持着包括年迈的奶奶和3个未成年的弟妹的5口之家。在部队,干部发皮大衣,战士配棉大衣。金根宗就把皮大衣送给夜间站岗战士,晚上和战友扯一件棉大衣睡觉。1984年,河北任丘新兵王国展母亲患病卧床,弟弟烧伤住院,金根宗知道后,一面安慰王国展,一面把准备寄给自己家里的30元钱寄给了王家。
金根宗转业回到家乡后,他见村里还处在“油灯时代”,一问才知道,原来架电线的钱一直凑不够。第二天根宗就把自己的转业安置费和多年积蓄共5000元的存折塞到了村主任陈贤升的手里。
1989年重阳节,金根宗惦记着敬老院十几位孤寡老人。他把老人们带到了古城南京。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偌大的南京城,他跑前跑后,老人们一个个乐呵呵,金根宗却把为家里买东西的400元钱也全部贴了进去。
民主村的五保户张老人房子漏雨,他送去3根毛竹和30元钱。梁园镇上的五保老人殷炎芝过年拮据,他赶在大年三十前送去50元钱。东童村王庄83岁的孤寡老人汪世美,已记不清根宗给过她多少回钱,反正根宗每次登门看望老人,总是10元20元,从不空手,还掏钱为她看病。
一身朝气,忘我忘家未忘国。
两袖清风,为党为民不为私。
在根宗遗像前,至今还挂着乡亲们写的这样一副挽联。这是人民对金根宗的赞誉,也是金根宗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