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谈谈大众文化研究的深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5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

  谈谈大众文化研究的深化
严昭柱
近年来文艺理论界对我国崛起的大众文化进行了认真研讨,在相当范围达成了共识。我国当前崛起的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勃兴相联系,是五四以来新文化“大众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尽管它在现状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就根本性质而言,它不同于西方完全商品化、完全市场化的所谓“大众文化”,也不是什么削平价值、消解中心的“后现代文化”。因此,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说来,盲目照搬或模仿西方“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运行模式,是不适当的。同时也要看到,大众文化是一种带世界性、时代性的文化现象,在许多方面与高科技对文艺领域的渗透相联系,包涵着人类文化发展在当代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现在我们在大众文化问题上面临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条件下坚持“大众化”的方向,并善于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些共识,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大众文化提出的新课题奠定了基础。当前,至少有三个新的课题亟待深入研究,它们是:电视对文化格局的冲击问题、某些艺术生产的工业化问题和大众文化品位的提高问题。
近几年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对原有的文化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电视作为一种高科技传媒,具有传播迅捷、形象生动、覆盖面广的优势。现在电视已广泛地进入家庭,观众足不出户便可在舒适的环境中对电视节目进行适当的选择。因而,电视愈来愈成为亿万群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主渠道。而主要靠剧场演出的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和靠阅读方式接受的文学,均纷呈萎顿、陷入低谷乃至生存危机。这就引起了原有文化格局的剧烈震荡。加上电视节目制作周期短、投资少、观众多,有强烈的明星效应和大量广告的经济支持,因而使那些寻找名利双收捷径者趋之若鹜,于是在火爆的“电视热”中出现了不少胡编乱侃、粗制滥造的劣质品,影响了电视文化的整体品位。但是,这并不是电视的罪,也不是电视事业迅猛发展的弊端,而在根本上是文艺格局因高科技渗透而发生变革、走向新的平衡所经历的阵痛。抓紧时机,研究这场变革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文化格局进行积极的调整。加强对电视特性和电视艺术创作经验的研究,加强电视工作的队伍建设和法规建设,迅速提高电视文化品位,应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与历史经验一致,电视作为科技渗透出现的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与原有艺术门类相互渗透、学习、融汇的阶段。因此,有必要研究发挥电视特性以促进原有各类艺术革新的可能性,以及利用各类艺术之所长帮助电视文化走向成熟的途径,使它们在相互渗透中实现共同发展。
某些艺术生产的工业化问题,是大众文化有关的又一个新课题。诚然,“文化工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艺术生产进行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其许多批判性见解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工业、艺术生产与工业生产是绝对不搭界、绝对不相容的。特别是在高科技渗透的条件下,譬如许多音像影视产品的制作就不能不实行工业化、甚至形成某种高科技的工业化企业,并且这种制作的工业化还会与文化市场发生联系,也会对文艺创作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成为与大众文化相关的一个问题。这是高科技的发展和渗透对艺术生产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至于生产的大批量、产品某种程度的模式化,以及与文化市场的联系,恐怕是实行工业化所必然会有的现象,它们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根本的方向、性质问题解决得好,它们也可能不致引起非审美、反文化的恶果。当然,这里还有必须加以研究、探索的广阔的学术空间。即使在高科技发展和渗透的今天乃至明天,恐怕也不可能把全部艺术生产都实行工业化,尤其是艺术创造恐怕永远属于艺术家富于独创性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在今天究竟哪些艺术生产部门在哪些生产环节上需要实行何种程度的工业化,并且如何葆有精神生产固有的本质和追求、不致被工业化的物质生产所冲淡或扭曲,就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又如艺术产品在物化制作过程中工业化的大批量、模式化问题,恐怕难以判定它们是绝对排斥个人风格和文化韵味的,现在有些比较成功的MTV就不仅葆有歌曲创作者、演唱者的独特风格,还以大量生动的形象及其组合丰富了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力。当然,大批量、模式化的生产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助长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使文化生活在追星逐潮中运行,并不利于艺术家坚持执著的思想艺术追求,也不利于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这种情况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如何加以限制、缩小或转化,是需要细致地探讨的。
近几年大众文化的崛起,既对原有文化格局发生强烈冲击,又伴随出现了精神滑坡现象,这里有文化格局在高科技渗透下的历史性调整的原因,也有经济杠杆的作用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近年来,江泽民同志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除了强调世界观人生观的建设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蚀,他还号召全社会关心、扶持高雅艺术的发展,最近更要求抓好长篇小说、电影、儿童文学的创作。我认为这些指示对整个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大众文化的品格也有重要意义。学习和贯彻这些指示,就会涉及和重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普及性。但是这种普及如果脱离提高的指导就会降低文化品格,甚至流于低俗。事实上,近几年大众文化、特别是电视文化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等的生存危机,而这些面临困境的恰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门类,这便在总的态势上形成大众文化的普及性脱离了提高的指导,因而在运行中会逐渐流于低俗。要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就得改变这种状况,明确地把大众文化定位于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样,在总的文化格局上,就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大力扶持高雅艺术,抓好长篇小说、电影、儿童文学的创作,使大众文化有可能获得体现着民族文化精华的严肃文学、高雅艺术的滋养和渗透;而大众文化本身,更要自觉地获取这种滋养,实现自己在提高指导下普及的定位。应该说,这是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的一个关键。
当然,大众文化也有它自身的优势,它能够比较直接而迅捷地反映处于不断变动中的群众兴趣和时代情绪,善于捕捉新的生活现象和适应新的审美趋向。在提高的指导下真正发挥这种优势,显然是大众文化提高品位的通途。而严肃文学、高雅艺术也要遵循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原则,尊重、汲取并提高大众文化的优势,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来。这样,既有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又有在普及基础上提高,普及与提高相互渗透、相互推动,形成我们新的文化格局的良性循环、生态平衡,把我们的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引上新的高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