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为船舶和机车修复“心脏”——记低温无刻蚀镀铁技术创造者董玉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船舶和机车修复“心脏”
——记低温无刻蚀镀铁技术创造者董玉华
本报记者张书政
辽南黄海之滨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一批技术人员正在修复着一根根磨损严重的大型船舶曲轴和进口机车曲轴。
这是一根从美国进口的ND5型4000马力机车曲轴,长4.4米,重2吨,其200毫米的直径已经磨损5毫米,濒临报废。还有一根长5.5米、重5吨的巨轮主机大曲轴,其400毫米的直径已磨损10毫米,也报废在即。
曲轴是发动机的心脏,发动机是船舶、机车等重要交通工具的心脏。自巨轮、火车问世以来,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面对磨损的船舶、机车曲轴都修复无术。曲轴磨损到极限,巨轮被迫抛锚,机车被迫“趴窝”;欲重新开动,要么更新发动机,要么更新大曲轴,但是,都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
现在,这座挂着大连海事大学镀铁研究所、辽宁省镀铁工程技术中心等4块牌子的小楼,使磨损严重的船舶和机车曲轴修复如新,时间不过4天,费用仅为新轴价格的20%,再磨损后还可再修复,这使多少船东、车主兴奋得流下了眼泪!这将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啊!
这项技术被称为“低温无刻蚀镀铁技术”。它的诞生,是镀铁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赢得了国际镀铁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世界上钢铁零部件修复行业带来了一场石破天惊般的变革。
这项技术的创造者叫董玉华,辽宁省海城县人。他身材魁梧,气质谦和,原是一位平凡的青年农民。
读初中时,他是全校唯一一名9门功课考试全“5分”的学习尖子,但因“四清”时家庭成分被错划为“小地主”,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西四公社八家子村参加农业生产。8年后,他被调到公社拖拉机修配厂当厂长。 1976年春播时,一个生产大队的拖拉机曲轴严重磨损,开到董玉华的厂里,董玉华修不了,他也知道国内外尚无这项修复技术。这个大队托人从外地买来新轴换上,已误了农时。此事对董玉华的触动很大,他决心钻研镀铁技术;由此起步,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攀登之路。
他拿出家里的口粮钱买书,还到书店抄书,掌握了必要的数、理、化知识和电化学理论。他的家离他搞实验的公社拖拉机修配厂只有2.5公里,可是他连续3个“大年三十”都未回家过,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实验不止。1978年,辽宁省科委、鞍山市科委和海城县科委联合考察后决定,董玉华的科研项目列为省科研重点项目,他得到2.8万元拨款。
上万次的失败,几十万字的实验分析,幸运之神向董玉华招手了。这项技术的关键,即镀液的调制与维护,有关化学元素的合理参数以及由此产生的最佳酸度、浓度和温度等等,被他掌握了,人称他发明的渡铁液为“中国董氏神液”。
“董氏镀铁”术的发明与应用,震动了国内外科技界和实业界。1988年,无刻蚀镀铁液获中国发明专利权,并于同年在首届国际专利技术及产品展览会上获金奖;1994年,国家科委将该技术列为1995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鉴于这一技术在国际镀铁领域的重大影响,欧洲共同体设在瑞士的高科技展厅为其提供了常年免费设展的殊荣。
如今,57岁的董玉华高级工程师,担任着大连海事大学镀铁研究所所长和董氏镀铁(集团)公司副董事长等职,并成为世界名人协会终身会员。他所领导的镀铁(集团)公司已发展了7个子公司,在大连、上海、深圳等地,一边转化这项科研成果,一边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
董氏镀铁(集团)公司的现有规模和技术实力居世界镀铁同行首位。他们修复了很多濒临报废的船舶主、辅机和铁路内燃机车曲轴,解决了直到目前国内外用其它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于1994年3月4日获得“中国船级社工厂认可证书”,占领了船机曲轴等昂贵零部件的修复市场。1994年12月22日,铁道部机务局根据专家意见确定大连海事大学董氏镀铁(集团)公司为铁道部机车曲轴定点修复单位,这是迄今铁道部确定的唯一的机车曲轴修复定点单位。为此,董氏镀铁(集团)公司已全面占领了铁路机车曲轴的修复市场,尤其为解决从美国进口ND5型机车曲轴严重短缺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