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怀念《中华活页文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6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怀念《中华活页文选》
韩钟昆
从一九六○年开始,中华书局把历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撰写的各类文章,选辑精华,详加解释,或附今译,有系统、有重点地供给具有高中水平的干部、教师、学生阅读。每辑只用四分钱,后来出合订本,最多也只有九角钱。装在口袋里,开会、坐车间隙,拿出一阅,即可欣赏到不少中华文化精品。重要的是符合当时购买力水平,我当时工薪低,仍能搜集一套,至今还是读书、写文章的必备材料。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有此类功德,他们出的文学名著小丛书,水平高而价格低,在赚钱少的文学青年中大受欢迎。我印象,那时的出版社,老是一个心眼在为读者着想。
现在我还保持了常去购书的习惯。但书店出售的书,“大全”、“全书”、“全集”、“系列”、“丛书”、“文丛”、“大系”,越来越多,儿童读物出的“大全”也不少。而且,不能拆开卖,要买就是一套。一看售价,少说三五十元,多至上百乃至数百元,令人愕然。此类书出版时,常开新闻发布会,名人捧场,传媒鼓吹,然不少人未敢问津。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五元以下的书,可以立刻拍板,买十元左右的书,可以咬咬牙,如果再多,就得斟酌一番,算一算这本书占我当月生活费支出的比例,敢不敢如此“慷慨”?而且,像中华散文大系之类的书,我也实在不需要买那么全,看其中的三两本最好的也就够了。再说,拿上一本砖头那么厚的书,携带、阅读,都比《中华活页文选》不方便得多。
为什么大全、全书之风愈演愈烈?据说这是盛世治典的历史遗风。现在,生活安定,经济繁荣,编几部像《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之类的书,也是一种功德。但也有人透露,现在出小本书、单本书很不合算,赚不了几元钱,而出全书,出系列书,码洋大,又省事,卖一部是一部。看来,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法则在起作用。但这却把爱书如命却囊中羞涩的人们难住了。
根据几个时期的统计,数十年来,我国公民的图书购买力占整个社会购买力的百分之零点七,几乎是一个“常数”。如以每个公民计算,每消费一千元,其中只有七元钱用来买书,购买力微乎其微。出版“活页文选”一类水平高,价格低,赚钱少的出版物,符合我们的国情,符合购买力比较低的几亿公民。即使作广告,创牌子,也希望一些出版单位在这方面作些尝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