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提高农业自身劳动生产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6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提高农业自身劳动生产率
曹德淦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效益为中心的竞争性经济,生产要素总是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向高效益的产业集中,只有把农业的比较利益提高到社会平均利润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住稳定发展的势头。
要提高农业效益,近期内可行的办法是把着力点转到提高农业内部的深度开发上来,通过内涵挖潜,增值节本,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我们漳州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产品特色化。漳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北高南低,东南面临海,是同纬度中气候最好的一块。要把这一天然的气候优势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来开发,引导农民从过去“靠地吃饭”转到“靠天(气候)致富”上来。前几年我们利用“天然大温室”,抓了开发冬季农业,使全市春收作物的产值占全年种植业产值的1/3,出口农产品的50%来自这一季。现在一些高海拔的乡村又利用当地夏季凉湿这个“夏天里的冬天”的特殊气候,成功种植反季节蔬菜,一般一季亩产值2000元至3000元。这又给漳州农业开发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点。事实证明,把冬夏两季的农业开发抓上去,就能在农产品中大大增加“稀、优、偏”的分量,使之更具亚热带特色,更有竞争力。
生产成品化。现在,我市已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400家,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中加工品占30%,但大都档次低、花色单调,增值率一般只有10—30%,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料型阶段,适应不了当今消费结构成品化、多样化、方便化的需求。在漳州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还有更深一层意义。因为漳州农业之所以有特色、有优势,就在于它的广阔市场在北方、在国外。但农产品特别是水果、蔬菜,大都是容易腐烂变质的鲜活产品,季节性很强,要扩大销售范围,延长上市时间,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是靠先进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近年来,我市每年能有60多万吨的水果、蔬菜运销北方和国际市场,就是靠“单体流态速冻”和“冷链保鲜一条线”的推广应用。因此,必须彻底改变单纯生产原料的传统观念,用食品的概念和标准要求农产品,自觉把农业生产过程延伸到加工、储运领域,使原料型的低效益农业转化为成品型的高效益农业。
市场外向化。从体制上讲,提高农业效益的根本出路是走向市场。漳州的农业只有率先进入国际市场,才能使本地的资源优势在参与国际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发挥。但我们的创汇农业是从传统农业的基点上起步的,在产品的花色、质量、装潢以至生产经营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很不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存在“断层”。为了超越传统农业的制约,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靠“引进”是个捷径。现在,我市年供货额近15亿元的蘑菇、芦笋、对虾、速冻菜四大出口创汇基地就是靠“引进”培植起来的。事实证明,以企业为载体,把市场、良种、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一揽子”引进来,起到“引进一个‘三资’企业,开拓一条外销渠道,建设一片生产基地,致富一方农民”的联带效应。
经营产业化。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原则,组成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经营体,对于衔接生产经营过程、减少利润中间流失、实现多层次增值很有好处。形成这种体制,难就难在“公司加农户”怎么“加”,靠谁来“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是很难找到相加各方的经济利益共同点的。从漳州的现实情况看,最有希望的是“小户套大户,大户挂公司(企业)”,就是由大户先同企业签订农产品的供销协议(或合同),规定供货数量、质量、时间和最低保护价,然后再按协议要求组织农民种植,与农户建立契约关系。有的企业还以供应种子、肥料、农药等形式预付一部分货款。这些大户大都是从种植大户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既懂农情又懂商情,而且大多数仍然自己种植一部分,既可作为指导契约户的示范田,万一契约户完不成任务也可顶抵缓冲。这种形式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农民为了顺利进入市场,靠肩挑手提是不行的,最终一定要在加工流通环节上组织起来;而作为组织创新的主体和带头人依然是农民,是既会“种地”又会“做生意”的新型农民。所以,要从政策、法律、信贷、物资上给予保护和扶持,让新一代农民迅速崛起。
         (本文作者为中共福建漳州市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