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洛阳才子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7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洛阳才子随想
江离
百年不遇的大旱,使得唐诗人李贺故里,河南省宜阳县的三乡憔悴许多,也苍老许多。三乡多白杨,天旱叶黄,凋落飘零,昌河里一滴水也没有……
这是一方并不富饶的土地。
历史追溯到李贺生活的唐代,公元八九世纪之交,三乡虽然靠近东都洛阳,但安史之乱和随之而起的兵燹连年,把三乡弄得凋蔽破败。那时,年轻的诗人李贺,怀了满腹锦绣,要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
而此前不久,正在做官的另一位洛阳才子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被贬出京城,直到10年之后才被召回。但是,这位诗人在京城游玄都观时,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又因了这首小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马上又让刘禹锡卷铺盖走人了。这一贬到播州,旋又至连州、和州、夔州,又是14年,公元827年才得以返回故土。刘禹锡仿佛一只破皮球,被踢来踢去——却依然达观。于是,又写了《再游玄都观》一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豪放诙谐之情益增。李贺这时已经死去11年了,他只活了26岁。
李贺的名运令人扼腕,他是被争名者妒嫉,借口应避家讳,拒之于进士科试门外的。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是皇室远支,官卑职微,且又早逝。争名者揪住“晋”与“进”的事,竟一下子断了李贺的仕进之路。当时,任国子博士的韩愈,深知年轻而又无靠山的学子是很难跻身仕群的。他本人数年之前,曾三上宰相书求仕而不被理睬。为此,韩愈着意写了一篇《讳辨》,要为李贺讨回公道——终于无济于事。李贺只做了三年掌管祭祀的九品奉礼郎,就辞官回家了。所谓“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这是公元813年的事。
后人惋惜李贺。他的确是历史上少有的才子。将李贺与李白、李商隐相比,如果说李白的风格如风,李商隐的风格如雨,李贺的风格则如电闪雷鸣。诗的电光雷火之中异彩纷呈:此一时,有人世难睹的奇妙诡丽;彼一时,又可窥见只在黑暗王国才有的阴霾与邪恶。而诗人死去的11年,也正是刘禹锡饱尝贬谪之苦的11年。公元826年,刘禹锡北归途中,与同龄人白居易在扬州相会。当乐天赠诗表示同情时,刘禹锡却有了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叫人何等亢爽!
我丝毫没有责怪李贺的意思,也无意让他学一学诗豪刘梦得——事实上,历来的诗人文人都各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洛阳的另一些才子们,远至战国的苏秦,以及后来的张说、元稹、陈与义等。
不过,我忽然又想起西汉的贾谊。
他也当属洛阳才子。贾谊是被人推荐给文帝的。他18岁即以文才驰名乡里。21岁为博士,因善对诏令,一年之内,超迁至太中大夫,并拟提拔至公卿。贾谊因锐于用世,深遭权贵嫉恨,以“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被中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谪为长沙王太傅。4年后,复被文帝召回,拜为梁怀王太傅。怀王是文帝极宠爱的太子,不幸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文帝并未加罪于贾谊,贾谊却自伤为傅无状,寝食不安,悒郁终日,一年后竟忧伤而死,年仅32岁。贾谊曾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亦以自喻——看来,贾谊忧心孔疚、不独为怀王而死。
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年70而终。如果李贺、贾谊也能多续其年,以他们对世事的洞察及其过人的才华,无论对国家,对文学都会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可惜他们的生命之舟在风华正茂的年岁,沉没于人世的风波之中。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外壳硬顽如石。新芽嫩叶的破土与生长都是万分艰难的。不只是洛阳才子,历史的天空陨落了多少希望之星!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民主使我们生活的星球有了更多亮丽。李贺的遭遇,以及类似贾谊、刘禹锡的贬谪也会少了许多。然而,人生的逆境、困顿并非绝无仅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之路总会有坎坷的,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因了这些缘由,能以达观、宽通之心看待人生的种种际遇——应该说,这是一帧值得仰望的风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