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阅读
  • 0回复

给洋设备“做手术”的革新家——记全国劳模、吉化公司化肥厂工人技师张贞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9
第2版(要闻)
专栏:

  给洋设备“做手术”的革新家
——记全国劳模、吉化公司化肥厂工人技师张贞泉
本报记者张玉来
“五一”前夕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大会上,主席台上坐着一位年过五旬、胸前挂满勋章、朴实敦厚的老工人,他就是吉化公司化肥厂的工人技师张贞泉。
张贞泉是一位有强烈主人翁责任感的优秀工人代表,是一位有众多革新成果的工人革新家。
“只要是人造的,就应该能修”
从入厂至今,张贞泉干的都是维修工。他凭练就的一身高超技艺,经手检修的设备,保证一次开车成功。平时设备出了故障,只要他发现了,没有不手到病除的。但那是过去的历史,那时张贞泉面对的都是老式国外设备。80年代不同了,他所在的合成气车间的转动设备都是由日本引进的先进设备,搞革新就没那么轻松了。
洋设备一般人不敢碰,但洋设备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车间有7台大功率日本造的溶液泵,是合成气系统的“心脏”,大伙都叫它“大泵”。但这关键设备不争气,一到关键时刻就卡壳儿。它一出毛病,就造成全系统停车,还连带公司内5个生产单位停车。停一次车,少说也要损失十几万元。为铲除这个生产“拦路虎”,工厂把它列为攻关项目,有好几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可就是久攻不下。
沉默寡言的张贞泉看到国家花那么多外汇买来的东西不好用,他什么话也不说,与“大泵”较上了劲儿,一攻就是5年。他首先瞄上了“大泵”的机械密封件。那些密封件泄漏严重,好时能用个十天半个月,弄不好开车当时就漏。漏了就得换,从日本买来要用3年的备件一年就用光了。车间没办法只好停两台泵,用其它办法维持生产。张贞泉把堆放在车间主任室里的一大堆报废了的机械密封件翻了一遍又一遍,到现场又是观察又是测量,逐个检查分析,研究损坏的原因。他有一个习惯,设备出了毛病晚上就失眠,这时他便爬起来翻阅技术资料。几个月下来,人也瘦了,嗓子也哑了。
有人好心劝张贞泉:“你连洋文都看不懂,修不好就算了!”有一股犟劲儿的张贞泉回答说:“只要它是人造的,就应该能修,试试看吧!”
经过400多个日夜的冥思苦索、奋力拚搏,张贞泉终于查到了“病根儿”。他对症下药,提出了一个消除振动,改换冲洗,降低密封腔压力和温度的综合治理检修方案,攻下了这道难关。现在,机械密封件一年也不坏,再不用买进口备件了。不要说减少停车造成的损失,光备件费一年就节省16万元!
5年中,张贞泉给“大泵”做了3次“大手术”,再加上一些小改小革,如今这7只“洋老虎”被彻底制服了,检修一次运转一年,实现了安全、稳定、长周期的生产目标。现在,这个车间的重油加压气化炉运行周期达到210多天,位居全国同类装置之首。
厂长张万瑜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仅改革开放以来,张贞泉搞成大的技术革新就有30多项,为工厂创直接经济效益785万多元。有人估算,如果加上公司关联单位因减少停车造成的损失,张贞泉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几千万元。
洋专家称赞他的设计很独特
记者采访张贞泉,曾好奇地问:“张师傅,您在攻关时有没有遇到过令您头痛的项目?”张贞泉质朴地一笑,脱口而出:“咋没有,攻氧压机的出口阀片可把我难坏了!”
令张贞泉头痛的项目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车间的三台氧气压缩机一直不能长周期运转,二段出口阀的阀片经常磨损,平均寿命只有五六天。进口阀片价格十分高昂,工厂真有点儿招架不住。有家国内阀片厂的厂长亲自带队来攻关,最后也不得不无奈地摇了摇头走了。
眼看这小小的阀片把工厂的人力、物力、财力没完没了地搭进去,张贞泉比谁都急。他心想,咱维修工是干啥吃的?不能造阀片,让阀片不出毛病都做不到吗?他又没日没夜地琢磨开了。一琢磨就产生巨大的紧迫感。他成天在现场观察、揣摩,把上百个报废的阀片摆弄来摆弄去,做了50多次检修记录。
终于,智慧之神降临到张贞泉身上,使他大脑闪出灵感的火花,发现“祸根”原来是在阀片起跳瞬间形成的气流上。它冲击阀片的一小部分,使得阀片不能平起平落,造成阀片局部疲劳而断裂。他想出一种把起破坏作用的气流变成起保护作用的“气垫”方法,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了一个“分流式气垫阀”。
安装试用那一天,厂里来了许多人,像是出席一个盛大庆典。开车后,原来那种啪啪的撞击声消失了,发出的是悦耳的沙沙响声,说明阀里面的气垫起作用了,气流利用成功了!分流式气垫阀一用就是3年,工厂再也不用进口阀片了!这种阀已被工厂定为正式备件。张贞泉把这一改革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国机械学会主办的《流体工程》杂志上,还被编入英文版。论文发表一个月,日本生产厂家两位专家来到化肥厂。名义是回访用户,实际是专门来看分流式气垫阀。工厂领导陪同客人到现场参观,客人却坚持要见这阀的发明者。两位日本专家见发明者是一位身着工作服的“蓝领工人”,不禁大为震惊,又是递名片,又是送礼品,由衷赞道:“了不起,了不起!这种阀设计很独特!”张贞泉露出谦和的微笑。
只要对国家有利,他啥都不在乎
张贞泉在30多年的革新征途上,多次面临名与利,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这位把工厂利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无私无畏的工人革新家,在这些考验面前交了一份份令人钦佩、叫人感动的答卷。
一次合成气车间脱碳塔上距地面30多米处的一个法兰“哧”了。2.4兆帕的压力把煤气混着炽热的钾碱液喷出十几米远,震耳欲聋的气流呼啸声响彻厂区上空,弥漫四周的易燃易爆气体,遇到一点火花就会发生爆炸。停车检修,一小时就要损失十几万元,而采用刚从国外引进的带压注胶堵漏新技术,由于没有一次先例,肯定要冒巨大风险。
及时赶到现场的张贞泉,断然拦住了几个急着要上的小青年。那坚毅的态度像是在说,我是你们的师傅,我是你们的班长,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个风险就应该由我来冒!
工厂、车间的领导和许多工人守候在塔下,救护车、消防车一直开着发动机。那气氛和弥漫硝烟的对敌战斗没什么两样。只见张贞泉戴好面具,拿上工具,拎一桶凉水,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人们焦急地注视着这位艺高胆大老技师的每一个动作。在他的背影里,人们依稀看到了当年铁人王进喜用躯体搅拌泥浆堵住井喷,看到了英雄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喷火的枪眼。那背影,分明是一面旗帜,是一面优秀共产党员的旗帜,是一面中国工人楷模的旗帜!
张贞泉在塔上娴熟地注胶、加压。堵了一次,没有成功;又堵了一次,还是没有成功;第三次,刺耳的呼啸声骤然停止了,四周顿时一片寂静,张贞泉带压堵漏成功了!
张贞泉从塔上下来,群情沸腾,人们争先恐后拥到他面前,向他祝贺,向他表示敬意。张贞泉脱下手套,要握那些伸过来的热情的手,人们不禁吃了一惊——张贞泉那双大手已被滚烫的碱液烫得满是水泡……
从青工到革新家
1959年,18岁的张贞泉一个人由河北只身闯入吉林市,到了1995年,54岁的张贞泉成了全国劳动模范,是拥有13万人的吉化公司赫赫有名的工人革新家。
这看似神奇的变化,其实并不神奇。入厂之初,年轻的张贞泉为了从师傅那里得到真传,他天天早来晚走,打水扫地热饭盒,脏活累活抢着干,生怕累着师傅。师傅见他眼里有活,手脚又勤快,便实心实意地教。遇到技术活便带上张贞泉,边干边指点。张贞泉不仅陪自己的师傅,还主动加夜班陪别人的师傅。多陪一个,就多得一些真传,多学一些绝活儿。
吉化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企业,蜚声全国的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哺育了众多像李国才、侯德武这样的全国闻名的工人革新家。初通技术的张贞泉立志要做李国才、侯德武那样的革新家。他意识到,在现代化大企业里,光会耍手艺不行,还得有文化、有知识、懂理论,于是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工人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夜校学习。有时下班晚了,他顾不上吃饭就往夜校跑。有时由于连班抢修设备,耽误了上夜校,他就把同学的笔记借来抄一遍。他是工厂图书馆的常客。工具书不外借,有的资料他就一字一字地抄在用刀切纸装订的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本现在摞起来足有2尺多高。正是这些笔记,使张贞泉产生了一次次革新的灵感和一个个奇妙的思路。
十几个寒暑,张贞泉不仅系统学习了文化课,还学习了钳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金属材料学、机械密封技术、压缩机、离心泵维修技术等二十几门专业课。现在他不仅能看懂大专的专业技术书,还能根据生产经验编写出检修技术规程。不懈的学习,绽开了一串绚丽的花朵:1990年张贞泉被聘为工人技师,1992年至1994年先后获吉林市、吉林省和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
张贞泉在革新的道路上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忍受了太多的艰辛,也得到了令人钦羡的回报:公司劳模、吉林市劳模、吉林省特等劳模、全国化工系统劳模……他获得了一系列光荣称号。
张贞泉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如今已经实现了。最近,随全国劳模报告团赴全国各地报告的张贞泉,为吉化人赢得广泛赞誉,人们称他为新时期的王崇伦、倪志福、李国才。但他仍在孜孜以求。记者见到,张贞泉的小本子上又记下了好多设备的缺陷。他说:“这些项目,还得攻一攻。”
(附图片)
照片为南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