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阅读
  • 0回复

高原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7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高原情
杨振昆
到沿海开放地区溜一圈,大有“人情薄如纸”之感,难免会怀念家乡,怀念云南高原的古道热肠。一位作家提出人的记忆中有“情感记忆”,确实让大家新鲜了一阵。我的“情感记忆”尤强。谁对我的一点好处,八辈子也不会忘记。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那些纯朴可亲的情谊电视般地时时在脑海的屏幕上播放。
在大理的一个白族山村,我生活了一年。我身单力薄,挣工分绝难养活自己。但作为高出当地人一头的工作队员,大家把我的一言一行记得可真。我把牛屎当黄金样地一捧捧装进背萝里,以至棉衣都印上一片粪迹;我用钱买了些药为病人治疗,虽无特效,但心理治疗总有作用;我和他们围着火堆一夜开没完没了的会,眼皮重得用火柴棍都难以支撑仍要讲经说法,……就因为我在这山村生活过,我记住了乡里乡亲,乡亲们也记住了我。16年后,为感情驱使,带着妻重返故地。才胡乱跳上一辆马车,赶车人竟是村里的,还记住我,硬不要车钱。那一天,我凡到一家,都酒肉上桌,全不管是不是吃饭时间。不吃就是看不起,我只好大伤脾胃,第二天是悄悄逃跑的,全村人挨家排好请我吃顿饭。屈指一算,不跑,得吃两个月。心里跳出个不纯洁的念头:混吃混喝,这里倒是个好地方。乡亲们全记住我的好处,全不管当时让他们熬了不少眼皮子,念了不少歪经。路上,妻子抱怨,你竟然吃得下,睡得着。青头簟里,床上跳蚤此起彼落。我顾不上心疼她娇皮嫩肉上那一片红疙瘩,只是嘿嘿地笑着,沉浸在一片夙愿已偿的喜悦中。情重啊!
在西双版纳的傣寨里,我的几个伙伴很油,和小卜少“练嘴”,练出了感情,竟然不必花钱住旅馆。小卜少邀我们住进了竹楼。全不看我们的身份证明,全不管我们是不是小偷、流氓、流窜犯。新的褥垫,新的被盖。一碗煮花生任你吃,傣家姑娘纺着线,微笑着陪你谈谈讲讲。那一晚,很有些使人难忘,梦中有些从未有过的甜蜜场面。
在景颇山,我去看望一个在那里安家的“知青”朋友。全寨人都把我当成客人,送来麂子肉、糯米酒……姑娘忙前忙后早做好一桌子菜饭。我的朋友竟不必吩咐,竟不必动手。那一晚,由不得你也故作豪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心甘情愿地醉倒在火塘边。醒来,头炸裂似的疼,心里却感动万分,觉得自己真正地活了一次。
边疆、边疆,多少纯情的记忆啊!世风好古朴、人情好温馨,让你沉浸在雾一般的朦胧中,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让你任感情的波浪拍打,觉得天涯处处可作家。
在云南高原,人情岂止是在边疆少数民族中,在城市的生活中,人情总时时弥漫在你的身边,令你陶醉,令你眷念。朋友介绍到私人诊所去看疑难杂症,医生竟分文不取,还白送些药,弄得我心不安。多方打听到他家,送去些水果糕点,才稍稍算感了份情;朋友开了个馆子,拉进去大吃一顿,不收钱,弄得我走街总绕着走,生怕朋友见到有“还想来吃白食”的嫌疑;有人来看你了,想起祖先遗训,“来而不往,非礼也”,再忙,也得抽空屁颠颠地敲开对方门,坐上半个一个时辰;人家帮了你一个忙,想起民族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便为了对方,不管有无办法,有无路子也要去奔波一番。
情、浓浓的情,弥漫在你身边;骨肉情,亲戚情,朋友情,同窗情,师生情,同事情……浓得化解不开,有时使你疲惫不堪。正如,来敲门者众,又疲于应筹;来敲门者无,又仿佛被世界遗忘,颇生些失落感。
在一个民族自治县,每有外宾、内宾至,便无偿地表演民族舞蹈及民族风情。我看了不免心疼,便建议使之商品化,定期演出,既满足各种来宾的要求,又有可观的效益。但,头头脑脑们却满不以为然地说出句很传统的话来:“友谊第一嘛。”我不免联想到“文革”中的“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联想到外国运动员曾因中国讲“友谊”,故意让球,而掷拍不打的尴尬场面。
高原的人情蛛网般网住了每一个人。网去了大量物质,网去了大量时间,网去了大量精力。在人情的网里,改革的步履要艰难得多。因为改革总是要伤害一些人的感情的,总是要打破关系网的羁绊的。改革的核心即竞争机制的引入就是要给每个人以公平竞争的条件,堵塞人情网的一切非法通道。
越是人情化的民族和地区,往往越是缺少独立的人格。而一个健全的有活力的社会,总是以人们是否具有独立意识和人格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发展总是要让人打破人情关系的束缚,把人组织到一个有竞争机制的、按一定的公平法则安排的体制中。
我深深地眷恋着高原人民纯朴的感情,然而我又期待着他们引进一些商品意识,能尽快地摆脱贫困落后的境地;我深深地沉浸在人际关系的温情中,然而,我又渴望着打破人情的锁链,让每分钟活得更有效率,更充实,更坦荡。
高原情,这难解难分的,既给人以慰藉又折磨人的高原情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