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让党报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04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综述来信

  让党报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本报记者杨雪梅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工作正在进行,农村也不例外。近日,许多读者给本报写信,反映农村一些地方存在“年年订党报,常常看不到”的不正常现象。读者希望村干部在坚持订阅报纸的同时,积极做好报纸的管理工作,多设阅报栏,多组织读报会,使党报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农民渴望读报
在农村,订党报、读党报是有传统的,各村组大多订有党报。有的村虽然集体积累很少,也尽量挤出资金订一份党报。广西灌阳县黄关镇黄关村陈启荣来信说,农村现在一年半载不开一次会,如果再不订党报,就只能从电视上了解党的农村政策。但看电视,过目即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广大农民希望党报下乡,走进千家万户。
很多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在来信中谈到,有些人说让农民订报会加重农民负担,其实大多数农民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宁愿花点儿钱订报纸,也不愿做政策的“瞎子”。农民订报有两大好处:首先,可以从报上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使自己不犯错误,不吃大亏;其次,当有关方面乱摊派、乱收费,或者对农民做出其他不符合政策的事情时,农民可以用党报做“尚方宝剑”,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江苏省海安县委宣传部干部石剑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党报是启动智慧的钥匙。他说,在广阔的农村,不缺劳力,不缺资源,也不缺智慧,缺的是一把“钥匙”。先富起来的农民多半比别人早一些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早一些看见外面的世界,早一些知道致富的信息。党报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许多人体会很深刻。
河南省方城县邮电局干部李相申来信说,方城县柳河乡党委在各类报刊调价的情况下,动员农民联合订报,并由乡村适当给予贴补,使柳河乡出现了120个订报联合体,订阅报刊300多种、1200余份。可见,农民订报是有热情的。
多设几个阅报栏
江西省金溪县委宣传部干部徐俊堂、湖南省临湘市文化局干部周钢和河南明港驻军某部政治处干事张兆伦等读者来信反映,在农村很多地方,村委会订的报纸一摞一摞地积压在办公桌上,或者被村干部拿回家里。有的则把报纸扔在村里的小卖店里,翻都没翻就被当作包装纸用了。有的村办小学虽有阅报栏,贴的大多是过期的报纸。花钱订了报,农民却看不到。这几位读者建议,在村里多设几个阅报栏,鼓励、方便大家都来看报。
徐俊堂建议,阅报栏可以设在村委会门口,也可设在小学校门前和交通路口等处。有了阅报栏,就要找一个或几个有文化、有责任心的人负责及时更换和管理,更换下来的报纸应集中放在大家便于查阅的地方,也可以指定一个人定期选择有用的信息剪贴起来,方便农民使用。
山东省兖州市小孟乡党委干部王文江建议在农村开展读报活动,请教师、学生给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读报,介绍一些信息,解释一些疑难问题。
经常阅报、读报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十分明显。山西鼓风机总厂干部沈义认为,这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反映出来:一、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尤其是一到农闲季节,聚在一起打麻将、喝酒的很多,鼓励大家多读报,可以帮助他们自觉地向往高尚的精神生活。二、提高农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领头雁”们带头读报,增长知识,了解信息,带领农民致富的点子就会越来越多。三、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农村有许多年轻人虽然上过学,读过书,但回乡之后长期不用就丢了。年轻人是农村的希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多读报,不光可以巩固知识,还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推动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投递工作要跟上
报纸作为一种新闻媒介,时效性本来就落后于广播、电视,如果投递再不及时,新闻就成了旧闻,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农村报刊的发行质量,增加直投面,加快投递速度,使日报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报。诚如是,农村订户订报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中学教师杨明伟希望基层邮电所的领导和邮递员多想点办法,多动动脑筋,建立报刊接转站,或者动用更多的人力来从事发行工作,尽快使报刊发行的速度、质量上一个档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