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踏踏实实练“内功”——华能上安电厂厂长张家声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1
第2版(经济)
专栏:

  踏踏实实练“内功”
——华能上安电厂厂长张家声访谈录
本报记者何伟
落座上安电厂会议室那天,我们带着编辑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报道提示,和对这家矗立在山沟沟里的现代化火力发电厂的满腹好奇。厂办主任从车间喊来身着蓝布工作服的厂长张家声。听完我的采访意图,厂长边拭汗边笑,说我的题目太大,恐怕难以回答,又说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认真读过,联想这几年企业改革的风风雨雨,感触确有不少,敞开聊吧。

我们企业是改革的产物,需要探索的地方不少。不过,倒是贴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上安电厂是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省政府“合资”的企业。去年,华能股票正式在纽约国际证券市场上市,企业的“老板”就是股东;权责——明确:既然股东是“老板”,我们的宗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负债建设,还本付息;政企——分开:企业法赋予的14项自主权已基本落实,企业市场经济的色彩越来越浓;管理——科学:上安厂创造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6万元的“奇迹”,我们认为,主要靠管理。
这些年,在企业改革中,走形式、赶时髦的“流星”不少。我们则始终认准一条:从严治厂,苦练内功。企业越办越红火,税金连年翻番,1991年为2600万元,次年4000万元,去年达到7000万元。“取经者”问有何“妙计”,我打开天窗如实相告:实实在在办企业,踏踏实实抓管理。正如江总书记所言,向管理要效益。

上安电厂一期二台35万千瓦发电机组,从美国成套引进。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管理,我到国外考察3个月,专门研究管理学。我们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主要在这里。
从1992年起,我们在行业内率先实行竞争上岗、待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工资的改革。全厂每个职工都参加了不同层次的岗位考核,152人参加考核答辩会,15名竞争失败的职工下岗待业,其中包括一名工作主动性差、劳动纪律松散的高级工程师。待岗人员的存在,强化了在岗人员的危机感,不愁企业没活力。
从严管理,我们理解,除了强化劳动纪律、建章立制,还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上安电厂在册职工840人,而国内相同容量的电厂一般在1800人上下。这1000人的差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弥补。譬如,一台机组的值班员由各种技工组成,通常需要5人,我们只配3人,这3人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人员精干,部门精简。就说党委工作部,由组织、宣传、纪检、文秘四个部门合并,只配备4人。有人担心这样会削弱党委工作,实践证明,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还很出色,被评为省级先进。
提高效益,首先要提高劳动者素质。现在全厂平均每4人一台微机,生产、管理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包括食堂等后勤部门,这在电力系统也属凤毛麟角。

办企业要有压力,还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建厂之初,由于设计、施工等原因,本应于1989年投产的机组推迟一年才草草收工。投产之后,又故障百出,一天要停机6次。作为厂长,我的压力很大,主动提出提前接管机组,承担起让设备正常运转的重任。那段艰难的日子,我们没有用奖金刺激职工的积极性,而是凭着争口气的信念。就说我吧,一早上班,丢下皮包就扎进施工现场,渴了,喝工人的水;饿了,吃工人带的饭,一干就到后半夜。职工都是这样,没有怨言,拚搏几个月,消除事故缺陷3000多项。因为这,我被评为劳模,其实,没有大伙的汗水,我纵有三头六臂也难妙手回春。
投产之后,上安厂一年一个台阶,连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发电量,实现利税2.8亿元,实现了安全生产700天。管理是慢功,也是硬功,更是不可取代的真功,这就是我们办企业悟出的真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