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要有点“忧己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2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要有点“忧己意识”
朱文喜
我们的传媒曾经大声疾呼“忧患意识”,如忧国、忧民、忧党风、忧落后等等。但所议多是“忧他”,谈论“忧己”者甚少。世事沧桑,人生变幻,我觉得人们在“忧他”的同时,还应有点“忧己意识”。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韩非子·喻老》)有些人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因而往往“忧他”而不“忧己”。例如,有的人对公款吃喝深恶痛绝,而自己参与却泰然自若;有的对无礼不办事怨声载道,而自己为人办事没收到礼又耿耿于怀;有的对贪污受贿义愤填膺,而自己在来路蹊跷的钱物面前又怦然心动。可见“忧己”较之“忧他”,是更有难度的“忧患意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忧己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容。
鲁相公孙仪有“忧己意识”。他嗜鱼而不受鱼。他担忧受人之鱼,将枉于法;枉于法,将免于相,那是虽嗜鱼却难以得到鱼了。公孙仪有远虑,避免了近忧。
后汉东莱太守杨震有“忧己意识”。昌邑令王密深夜怀金十斤相赠,震拒纳,密曰:“夜暮无人知。”震曰:“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者?”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隐瞒难以持久,焉能不忧?杨震一生清白。
陶母有“忧己意识”。东晋陶侃在任专司渔业的小吏时,给母亲送去一坛糟鱼。陶母封坛退鱼,并致书责之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母忧己实为忧儿。
星移斗转,世风日异。随着拜金主义的膨胀,我们身边时常演义着“收买”和“出卖”的悲喜剧。金钱发出的诱惑,物欲产生的刺激,往往使人魂不守舍,稍不留神就有人成为这类悲喜剧中的角色。现实生活中并非都是鲜花和笑脸,有笑脸掩盖下的阴谋和诡计,有鲜花遮挡着的荆棘和陷阱,虽非人生险恶,却也“危机四伏”。那些“忧己意识”淡漠者,视陷阱为坦途,把诱饵当蜜糖,放纵恣肆,贪得无厌,或如阎建宏因侵吞国家财产而走向刑场,或如李效时因为虎作伥而身陷囹圄,或如王宝森因贪污腐化而自我毁灭,这难道不是“忧己意识”泯灭的直接恶果吗?
“忧己意识”不是只顾既得利益的患得患失,也不是畏首畏尾的裹足不前。忧为官不廉,忧从政不勤,忧贡献不大,忧危害国家,忧触犯刑律,是为奋勇前进踢开羁绊,是为抗御邪恶构筑堤坝。人人从“忧己”做起,忧国忧民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忧党风忧落后才能落到实处。
有点“忧己意识”,可以使人警觉、防范,在不义之财面前不失操守;可以使人自律、自爱,在人情义气面前不失原则。可以说,“忧己意识”是抵制歪风的防护林,是洁身自好的清洗剂,是平坦大道上的指路标,是一生平安的守护神。《左传》曰:“临祸忘忧,忧必及之。”有点“忧己意识”,可以远害避祸,当属不争之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