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政府机构改革是整体配套的关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2
第9版(理论)
专栏:

  政府机构改革是整体配套的关键
杨承训唐有功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转换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根据《决定》精神,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区作为改革试验区,对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指导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干政府
西区大胆改革的成功,首先在于领导有改革的决心和明确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政府机构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原有的政府机构不改革,政府职能就难以转换,整个经济就不能迅速发展和向高效型增长方式转轨。他们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小政府,大市场,小机关,大服务”和“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
“小政府,大市场,小机关,大服务”的短短概括,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可操作的改革取向。此处“小”和“大”的界定有着明确的边际,一是同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较而言,政府的机构要小,人员要精,涵盖的行政权力直接干预范围要小。二是在资源配置上,政府不能再包揽一切,要缩小计划的范围和作用,扩大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政府机构的职能是搞“大服务”。“政府创造环境”是指,政府要转变职能,不再搞直接经营和充当投资主体,而是创造好的软硬环境,引导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利用市场,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实力。“小政府,大市场,小机关,大服务”、机关精又效率高,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具有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
积极实施:机构“分合转放”与创造人员分流渠道相结合
西区机构改革的启示在于,机构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精简机构和兼留职能的关系。他们根据中央提出的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区直机关实行“分、合、转、放”。分,是“政企”、“政事”分开,该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的事,区党委、区政府各部门一律不管,把政府行为同企业、事业单位的行为严格区别开来。合,是对于职能交叉和相近的机关合并,可以一个机关几个牌子,如把管干部的几个部局合署办公,把计委、经委、乡镇企业局合而为一,政府机构由原有的51个合并为21个;但机构的牌子、公章仍然保留,不削弱职能,不与上级垂直行政系统断线,维持多头联系。转,是把一部分行政机关整建制地转变为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如商业局变为商业总公司、电业局转为电业公司,在林业局基础上成立林业开发公司,使7个部门逐步与公务员系列和财政脱钩。放,就是放权,把一些具体工作大胆交由企业和基层组织去办,使责权利相统一。
二是人员“分流”与“开渠”的关系。以前认为要先“开渠”后“分流”,而无“渠”可开,则总是难以分流。西区的做法是先让一些有才能的中层领导带头创办企业,区里加以扶持,逐步创造条件,陆续带走一批一批干部转行、下海,使“分流”和“开渠”互相促进、滚动扩展。这也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把党政机关有用人才放到企业和基层的思想,有利于解放人才、发挥人才库的作用。
经过一年的改革,这个区的党政机关由68个初步缩减为28个,即减少58.8%,人员分流30%,约100多名干部走上经济战场,其中正副科级干部占了一半。由此节约财政支出约20%,工作摩擦大大减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政企分开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17年来,政府机构的设置经过了几次调整,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政府职能不转变,政企就难以分开”。而要转变政府职能,就必须继续并尽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西区的经验完全符合江泽民同志的要求:“专门经济部门要逐步减少,综合经济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同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在配套改革的系统工程中,这是一项积极的创造性的探索。
提高效率: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制度
机构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邓小平对此做过多次论述。他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中肯地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都难赶上。所以必须解决效率问题。”西区的做法是在简政精员的同时,改革干部管理、任用制度,着力促进效率的提高。
从一定意义上说,干部制度是上层建筑机制的核心。西区在改革试验中大胆地改进干部制度,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有计划地实施“正职竞争上岗,副职双向选择,一般干部招聘组合,分门别类动态管理”,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干部管理制度,一年来有30多名干部由挤官场转向闯市场,主动到企业、村级公司任职。对企业领导实行年薪制,使其个人收入、政治待遇同经济效益、社会贡献更紧密地挂钩。对企业内部的副职选配、机构设置、人员使用等,放手让法人代表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和调整,区委、区政府只备案不干预。同时,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开展“三学四比评公仆”活动,建立监督、考评制度,凡是政绩平庸、效益不佳的限期改变面貌,过期不变的就地免职,不另安排。这样,既冲破了僵化的官本位体制和平均主义旧习,又有利于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有人担心机构改革会引起社会震动,影响发展和稳定。西区机构改革的实践否定了这种看法。虽然西区简政精员的改革还是初步的,但就这一年多的改革使得工业总产值增长74.8%,乡镇企业产值增长90.2%,财政收入增长38.9%。这些改革成果表明:深化改革必须整体配套,而上层建筑改革乃是一个关键的、艰难的环节。只要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敢动真格,便可以奏效,能够在新的高度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