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1992年棉铃虫特大发生,致使我国棉花生产陷入窘境。有关领导人提出,从1993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控制住棉铃虫大发生的趋势。种棉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而治虫者却面临着一系列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棉铃虫:能否不再猖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1992年棉铃虫特大发生,致使我国棉花生产陷入窘境。有关领导人提出,从1993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控制住棉铃虫大发生的趋势。种棉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而治虫者却面临着一系列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
棉铃虫:能否不再猖獗
张毅
1992年棉铃虫特大发生,由于防治不力,40多万吨棉花丧失虫口,直接损失60亿元,当年棉农总收入比上年减少130亿元。
1993年3月,国务院提前召开了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李鹏、镕基、陈俊生等领导相继就防治棉铃虫、落实棉铃虫防治用药等工作做出了多项指示。之后,国务委员陈俊生提出,利用3年左右时间控制棉铃虫大发生的趋势。至此,棉铃虫防治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夺棉
小小棉铃虫已成为众矢之的。各产棉省纷纷成立或加强了以省长或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为组长的棉铃虫防治小组。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植保、化工、农业及各部门衔接紧凑,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棉铃虫防治一路畅通,各地统一防治面积直线上升,收到了显著成果。
社会各方献计献策,棉铃虫防治方法五花八门,多管齐下。统一测报、统一购药、统一配药、统一施药方法、统一施药时间的“五统一”化学防治手段已被大多数棉区所采用,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许多地区,高压汞灯、性诱剂诱蛾也发挥了很大的威力。山东省聊城地区1993年准备了1万盏高压汞灯,当年6月中旬至9月初共诱蛾150吨。150吨蛾子放入棉田能造成多大危害,尚无人计算,然而以吨来衡量害虫的数量,着实令人咋舌。还有一些地区,采用杨树把、草把诱蛾等传统治虫方式也都缓解了虫害压力。
据我国15个产棉区的初步统计,1992年,二代棉铃虫顶尖危害率为35%以上,而1993年则控制在3—8%以内,全国由于棉铃虫防治及时挽回棉花损失在50万吨以上。最近笔者从农业部门获悉,1995年前三代棉铃虫防治效果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蕾铃受害率和往年相比,普遍降低了30—50%。
隐患
目前我国棉铃虫防治仍然存在着诸多隐患。
病虫防治,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全国植保总站1993年底的一份工作总结指出,从全国来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特别是预测预报系统还非常薄弱,虫情信息传递手段落后,难以控制大发生危害的需要。但是,时至今日,这种现状不仅没有多大改观,还出现了监测人员的大量流失。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的植保监测机构中,已有70%的科技人员离开了工作岗位,县级以下的监测状况更是可想而知了。
1992年,在全国棉花普遍减产近30%的情况下,中国农科院设在河南省新乡市的七里营棉花示范区,其棉花减产控制在15%以内。5万亩棉田,单产都在70公斤以上。当年这块示范区的棉花生产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深刻印象。他们早在棉铃虫大发生之前就得到了预测情报,遗憾的是,当时他们的信息未能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我国农业技术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问题虽然早已提出,但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农药抗性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而最近有专家指出,抗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不在于治理技术措施本身,而在于管理和组织落实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急需制订一整套明确、统一的抗性治理方案,由政府干预付诸实施。1984年,棉铃虫在美国对菊酯类农药大面积产生抗性后,美国各主要植棉州和联邦政府统一行动,开展大规模抗性监测与治理工作,有效解决了抗性问题。以色列、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针对农药抗性问题,也都借助政府干预的统一治理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目前防治棉铃虫的农药品种,特别是混配制剂多滥杂,使农民叫苦不迭。一位专家曾做过统计,现在我国农药市场上,防治棉铃虫的药剂达上百种之多,即便是专业人员,要从中挑选出合适的药品,也很不容易。对于广大棉农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另外,假冒伪劣农药仍常有发生,农民对此反映强烈。
植保部门的同志还认为,现在实行的棉花与其它作物的套作、间作,在提高复种指数、解决了粮棉争地的同时,也给棉铃虫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食源,为其乔迁创造了便利条件。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田条块分割、小规模耕作经营,也给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带来很大困难。
防范
今年是实现3年控制棉铃虫大发生的最后一个年头,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年棉铃虫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今年棉铃虫危害将不再是棉花减产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今后仍然不能排除棉铃虫危害发生的可能。
有关资料表明,今年七八月份,湖北、河北部分地区棉花黄萎病又有偏重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警钟长鸣,针对类似于棉铃虫这种重大的病虫灾害,今后应如何加强和拓宽病虫害监测渠道?在“九五”期间或更长的时间内,有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划与部署,防患于未然?据悉,有关方面正在酝酿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