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黄土地上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4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黄土地上的人们
刘成章
陕北佳县县城,位于黄河西岸壁立的万仞石山之上。站在它的破损的城垣边,大风撕扯着衣襟,心里涌动着亿万年的沧桑。
与县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偏远的牛圈沟村,可以看到黄河的沉积物。据专家考证:在混混沌沌的远古,黄河是曾经奔流在黄土高原的最上层的。后来,黄河曾与东海隔绝,形成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再后来,大约是22万年以前,黄河又奔向东海了。这一回的奔流非同小可,它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堆积不尽的黄土及其之下的坚硬基岩,狠切下去,切成了一道莽莽苍苍的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谷何其深,山何其陡!
接着暴雨和大风又千万年地轮番叠加。其结果,山塬破碎,沟网密布。田畴成了斑与点,线与条,成了四散挂着的麻袋片,成了石山顶着的小帽子。仅剩的一点泥土,也被一次又一次地卷挟而去,变得一片惨灰。佳县人把它称做烂石洼。
佳县本来是黄土高原最荒凉的一部分,只是古时候,为了边防的需要才在这里建了一座县城。
上天唯一恩赐于这儿的,是红枣。佳县现在还存留着6株千年以上的北魏枣树。而且,这儿的红枣的品质,可以当之无愧地列为全国之冠。
但在极度封闭的过去,红枣是不值钱的。人们除了拿它磨炒面外,只能换点儿食盐。光景的贫苦可怜,不言而喻。
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佳县人再不甘于贫困寂寞了。先有龙王庙的冯永章和荷叶坪的张继宁先后闯了出来。冯永章当时已年近古稀,他的哲学是,“哪达儿都可以取利”。他不顾老伴和儿女们的反对,独自一人造田栽枣15亩,后来还在石洼上箍起了石窑,建起了令人羡慕的家园。张继宁也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为了使子孙后代能有个永久性的基业,就在石洼上的两三米见方的石庵下铺被垒灶,与世隔绝好几年,勇猛造田,发狠栽枣,干得昏天黑地,那年红枣收入已达4000余元,为人们树立了造福后人的榜样。
他们的辛苦劳作,不但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千百年来无法解决的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得到有力的扼制了。
这桩桩件件的生动事例,无不像八面来风,掀起了县委书记许浚心中的浪涛。许浚是曾经和孔繁森在一起的援藏干部,藏区的工作磨练了他,他有着异乎寻常的事业心和责任感。1990年他以冯永章、张继宁为典型,上下一起大动员,开展了一场造田栽枣改变生态环境的伟业。
祖祖辈辈面对黄土的庄户人,现在面对的是石头。县上给他们发了许多铁锤。但由于积极性的爆发,外出的做生意的人赶回来了,城里的工人和干部赶回来了,亲戚朋友前来帮忙了,连80岁的老汉都上阵了,铁锤远远不够,就用石头捣石头。有的“灰汉”“灰”得满身生辉,每天半夜三更就赶往工地,与天上的星月竞亮。婆姨女子们也不示弱,一个个干得大汗淋漓。许浚和李俊治以及县长任玉德等领导同志经常与乡亲们一起战斗,有时甚至在大雨中还奋力拚搏,更加激励了乡亲们的斗志。
炮声隆隆。锤声叮当。耙声嘁嚓。垒成梯田。垒成“燕儿窝”。因为根本没有黄土,梯田和“燕儿窝”里填的是风化而成的石末。这石末,当地人把它称做石碴土或者羊肝土。田,就这样造成了。作为配套,还在田边筑了蓄水池。这既可用以浇田,又可以控制山洪。
如果说造田初始有些人还抱着观望态度的话,那么,现在人们是百分之百的信服了。接下来的几年人们一边造田一边栽枣,掀起了更大的高潮。你追我赶,热气腾腾,就像黄河的汛期永不过去了。从荒坡石洼辐射开去,一些“胶泥夹石炮”的山头也栽枣树了。本来这样的地块枣树是无法扎根的,但群众想了个办法:放炮炸坑。结果效率很高,很省事。有些人还把野生的酸枣也嫁接成枣树了。在张继宁新劈的田园边,无法搬动的万斤巨石垒垒乱陈,但在其窄得只可以伸进胳膊的缝隙间的酸枣,也一株株成了喜人的枣树了。全县枣林面积以年均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现已达到18万亩,年产1500万公斤,其产值已占了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3。登上山头俯瞰,只见一条一条的沟里,枣林千层万层,千层万层,像绿缎叶片红玛瑙。在有的田块中,还种了棉花、芝麻、苹果、桃子、核桃、花椒、葡萄等经济作物。一片片当年连黄蒿也不好好长的烂石洼,居然变成仙境般的所在了。
乡民们的光景不用说是得到了显著的改观。有一个多年名实不副的枣树条村,原先只靠人均年产三四十斤粮食过活,可是现在有了大片的枣林,人均年收入已达800余元,并且已着手搞自来水了。那个留存着黄河沉积物的牛圈沟村,新造的田园比原耕地还多,所以变化更为巨大,人均年收入已达2000多元。村中一个老汉激动地编诗颂道:“新房新窑一院院,家具地毯都置全;听罢录音看彩电,每餐大米加白面。”
佳县人民的造田种枣,完全应该颂以“伟大”这个悭吝的辞藻。可以说,它的伟大性是福庇了我们这块整个的古大陆的。在我国的森林领域特别是耕地领域中,多年以来,不断地出现着触目惊心的减法!减法!减法!它痛苦地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而现在,佳县人民以自己粗壮有力的双手,横空出世,托起了一片光耀天地振奋人心的大地!而且,它给予整个人类在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解决生存危机方面的启示和鼓舞,是无法估量的。我们怎能不在感激之余,放开嗓门大赞大颂他们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