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金城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4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金城之路
余杰
我去南京金城厂采访,出发前给厂里打了个电话。他们说厂党委书记陈逸平正出差在北京,可先找他谈谈。我到北京宽街附近的一个小旅馆里找到了陈书记。我有点惊讶了。一个那么大的国营工厂的书记住那么一个小旅馆,这种节约简朴的精神就很使我感动。陈书记介绍了他们厂在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方面党委做的一些工作的情况。他谦虚地说:“至于厂里的全面情况你们还是到南京找陈厂长谈。”
他说的陈厂长,就是金城机械厂的陈立群同志。我知道这个人在军工系统在江苏都很有名气。他除了南京金城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实际职位之外,还有很多头衔和荣誉职位,什么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航空学会理事,省政协委员,省市优秀企业家,省市劳动模范,突出贡献专家……,一大串的职衔。我猜想,他肯定是一个忙忙碌碌席不暇暖的风云人物。到南京金城厂之后,在简朴的会客室里稍候片刻,进来一位面带笑容头发微白的50多岁的人。面对着这位教授模样的知识分子,我怎么也很难将他同报纸上对陈立群的描写对应起来。
陈立群原来确是一个书生。50年代末就读于北航,学飞机发动机设计。毕业后到国家科委研究所工作。因为研制成功飞机上的“恒速装置”,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在航空工业界声名鹊起。1965年到了南京金城机械厂,由技术员到总工程师。由于历史的机遇,1987年把他推到了厂长的岗位。
他这个厂长难当啊!当时金城正处在军品任务不足,民品规模不大,市场销售不好的困境。一个5000多人的大型国有企业,只有2800万元的销售收入。怎么活?他深感责任重大。陈立群没有被沉重的担子压垮,而是坚定地负重前行。他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习惯于将奔放的热情和冷静的思索结合在一起。他觉得,改革开放给所有的人都带来发展的机遇,关键是看你善不善于抓住这个机遇,利用这个机遇向前跳跃。
陈立群长期搞军工生产。他明白,金城厂的航空液压产品,有功率大、体质小、重量轻、精度高的特点。但在新形势下,如果不在规模生产的民品上生根开花,这个特点和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军工企业习惯于“小而全”、“大而全”,万事不求人。陈立群研究国际市场和国内消费趋势的动向,决定同这种传统的路子“拜拜”,而实现创立名牌打进国际市场的规模经济。陈立群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同厂里领导一班人磋商,决定“金城”的主攻方向是生产摩托车。坚决砍掉70多种档次低、批量小、效益差、市场前景不好的民品,大上摩托车。金城机械厂以联“老乡”(乡镇企业)为开端的经营机制转换,联出了一个由180多家企业组成的金城摩托车集团。接着又找到外资,联“老外”。1992年,一个陌生人从上海打来电话,说要同“金城”合作。原来是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的总裁。陈立群连夜赶到上海,双方一拍即合。这样合资后的“金城”成了我国摩托车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事成之后,陈立群感慨地说:“如果迟去一天,金狮集团投资就可能属于另一家企业了。”什么叫抓住机遇,这就是。他们还特别重视人才的开发,保留人才,吸引人才,拜专家为师,这就是联“老师”。这三联,不仅使金城走出困境,而且走上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三联”,就是金城之路。
别看陈立群像个书生,但在“商海”中已经游刃自如了。他在谈及金城走过的道路时,不无深意地说:“企业决策必须尽可能赶在国家重大政策出台之前,不能迟缓。因为国家大政策是根据全国形势作出的指导性方针,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有普遍指导性,而对少数单位而言可能有滞后性,如果赶不上,就会陷入被动。”金城厂的职工们信服陈厂长的这个体会。
“金城”摆脱了困境,开始进入了良性循环,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了。在人员一个不增加的情况下,摩托车生产已从8年前的3000辆,猛增到40万辆,净增100倍以上。
听说陈立群是从医院检查身体出来和我们交谈的,接着他还要去检查。他不无歉意地说:“唉,你们远道而来,来不及陪你们吃顿饭为你们洗尘。”“不必了!”我们都会意地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