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合肥开发开放后来居上一批名牌企业成为工业支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5
第1版(要闻)
专栏:

  合肥开发开放后来居上一批名牌企业成为工业支柱
本报讯安徽日报记者李勇,本报记者吴芝麟、谢卫群报道:经济起步较晚的地区不一定永远落后,后发者有可能先至。这一结论在安徽省合肥市得到证明。
成立仅4年的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便是一个例子。这是目前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发展最快的园区之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投资,进区的323家三资企业年产值已达30亿元,占合肥国民生产总值的20%,成为合肥经济的龙头。它表明地处内陆的合肥市已开始再现后发优势。
合肥市的后发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中也得到充分体现。1994年,合肥提出了“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的战略。今年年初,安徽省人大又提出了“把合肥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的构想。城市内环线道路、新火车站房都将于年底竣工,合肥至芜湖、铜陵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合肥逐步形成“二环七射”的交通网络。与此同时,以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合肥新火车站综合试验区为主体的新城区已见雏形,新老城区融为一体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这个传统的农业地区轻工业后来居上。在安徽向全国推荐的46个名牌中,合肥就占了15个。美菱、荣事达、芳草、神鹿等一大批名牌企业成为合肥工业的支柱。在合肥盈利的企业中,90%是有名牌的企业,其中一些不仅领先中部地区,而且也领先东部地区。
合肥开放起步比东南沿海晚了大约10年,后发确实有很多不足,但同时也有很多优势。首先它可以吸取沿海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立足于高起点。合肥市提出的口号是:“务合肥之实,创现代之新”。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将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一环路、新火车站等工程都采用专家规划方案,集中资金集中建设,快速见效,避免了重复建设与滥铺摊子。第二是有可能吸纳发达地区众多的经营人才、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在新老城区建设过程中,合肥采取“低门槛”政策,以地生财,综合开发,广泛吸引外商投资。数十家名牌企业与国外大集团合资后,使原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合肥市的三资企业已达868家。
近年来,合肥对外开放保持着良好的势头,继1992年列入对外开放城市之后,1994年又被列入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全市三资企业总投资18.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1503万美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