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英华缀出一座“世界精神公园”——《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300种纪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6
第11版(文化)
专栏:

  英华缀出一座“世界精神公园”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300种纪略
周庆宋丽荣
1995年中国大地上一则动人的故事:燕山石油化学公司一位读者读了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一书,夜不能寐,推被而起,披衣给译者写信探讨哲学问题。
最近,谈到学术著作的出版现状时,几位学界耆宿相视而笑:目前哲学书比经济学书好销。他们特别提醒记者:《论学者的使命》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一种,丛书正在走俏,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订数、销量上升,今年上半年订数少者5000册,多者万余册,库存已告罄。何兆武、李约瑟译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印刷9次,贺麟译黑格尔《小逻辑》印刷11次,朱光潜译黑格尔《美学》发行15万册,发行最多的书达20万册。
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部没有主编、没有编委会的丛书,却是改革开放以来丛书中主题严肃宏大、内容丰富精湛并最具思想性的一套。目前,纳入丛书的名著已近300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商务对“四化”的贡献就在此旨,这是一项有益于振兴中华的文化事业。哲学家贺麟说:丛书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欢迎。胡乔木同志生前赞许这套丛书是“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他的这一评价在思想学术界被视为公论。
哲人的眼光:为中华腾飞及早准备思想资料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世界上曾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和杰出学者,他们在某些领域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达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顶峰。正是这些思想和学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启迪后人的思维,也造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这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精神文化遗产,在我国曾经历过曲折复杂的思想历程。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胡乔木带着这个问题请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指示: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把世界古今有定评的学术著作都翻译出版。他们还以哲人的深邃眼光看到:不久的将来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大国,我党成为理论、思想大党,应及早准备包括翻译出版世界古今学术名著在内的一系列思想资料。
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传达后,思想学术界一片雀跃之情。抚今追昔,丛书的组织者、编者之一高崧先生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自信力的民族,它不拒绝外来文化的传入。当然,历史上也曾陷入过故步自封的状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那样,不仅失却了外来文化的营养,本民族的固有文化也因僵化而萎缩。历史上的这种时期,往往也是国家民族处于这样那样的苦难时期。所以,这种封闭状态总是不能持久,只是历史的短暂插曲。”
何为世界学术名著?几经商榷,学术界、出版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凡在世界学术史上有反响、有定评,是某一学科里程碑式的作品,可视为名著。它们的作者应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种思潮的先驱者、代表者,积累了那个时代文明的精华,对孕育伟大时代和历史巨人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根据这一标准,丛书的编者们在浩如瀚海的世界学术著作中,力求选择内容最为精湛的编入丛书。
丛书从1982年起到1992年出版了1至6辑,共达260种、331册。第7辑40种一部分已出版,一部分正在印制中。纵观已出版的近300种名著,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各流派学说、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有关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一批古典著作,在“文革”前出版过单行本,1982年收入丛书重新出版。在经济学方面,有古希腊色诺芬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的《经济论》,有反映资产阶级经济学基本轮廓和发展趋势的亚当·斯密、李斯特、马歇尔、凯恩斯及当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代表作。丛书中除了沉重的经济学,还可以读到马克思很喜欢的一部书——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资产阶级第一部国家论专著——霍布斯的《利维坦》,政治算术的具体运用——配弟的《爱尔兰的政治解剖》,还可以顺便了解艺术的起源,甚至领略一下卢梭是如何把幽静的绿色美景带入法兰西文学的。当然,就每部书而言,都有它的局限性,包括时代和阶级的偏见,但就总体而言,丛书确实是一座闪烁着人类智慧明灯的真正的“世界精神公园”。身处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读者正变得越来越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他们开始以高度的理智接受和寻求一切美好的和有益的事物,对这座精神公园是不可不知、不可不一窥门径的。
学者应当是我们时代道德水平最高的人
日本在明治时代,已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思想史的介绍工作,一批学术名词如哲学、先天、后天、演绎、归纳、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等,就是由日本的学者首先使用的。我国从本世纪初至“文革”之前,也曾断断续续出版过不少国外著名的学术著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整个说来出书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直到改革开放,才为真正广泛系统地介绍国外的学术名著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然而,在这个时候,丛书的编译者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考验。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学术界、出版界,而正是在这种冲击面前,丛书编译者们的学术道德得到了升华。他们拿出了译经的虔诚、绣花的功夫,献身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业。当海外有人用高稿酬来约汉文译稿时,他们出于维护国内文化中心地位的考虑加以拒绝,并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名言自勉: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水平最高的人。
77岁的戚国淦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史学教授,一般的社会活动他都已没有兴趣,听说记者要了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情况,便欣然而来。他译过《查理大帝传》、《法兰克人史》,并为七八部译著写了中译本序言,大半辈子的心血倾注于丛书。他告诉记者:“我与丛书的渊源很深。年轻时,曾与老一辈史学家齐思和、翁独健、杨人楩等论史,我敬陪末座。三位先生说,世界史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可我们太老了,奠基工作没做好,也担负不起了。我听了这些话,既伤感,又受鼓舞,考虑到自己是学历史的,也念过西语系,便说我来翻译点吧。那时我30岁。可我译的两部书,在手里压了二三十年,到拨乱反正后才面世。第一部书出版时,齐先生已不能动了,口授一信,给以褒奖,信我至今留着,恩师之言,不能忘啊!如今,我也老了,但写序还是要先读外文原著,以捕捉其灵魂。序言写好了,也是学术论文,我有信心把名著的中译本序言凑成10篇。”
丛书集中了国内一流的编译人才,他们大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权威和专家,也为读者提供了迄今所能得到的最为优秀的译本:郭大力、王亚南译亚当·斯密,杨东莼译摩尔根,朱光潜、贺麟译黑格尔,周建人译达尔文……费孝通、巴金、齐思和、厉以宁都是丛书译者,这些学界大家不计报酬、不避艰辛、存亡续绝,献身学术而始终无悔的精神,的确体现出高尚的学术品德。
出版家寄语:不慕流行求济世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林尔蔚把丛书第7辑的40种书目递给笔者,但见所选都是颇具分量的著作:洛克《论宗教宽容》、穆勒《女奴辩护》、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总经理的4页纸很轻,但这意味着将在1997年2月商务建社100周年前全部面世的40种书需要前期投入巨大资金。这是一副何等沉重的担子。然而,这副担子商务不担谁担?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它在中国思想史上曾经投下过惊世骇俗的“炸弹”。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开始自印,后由商务印行,从而留下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名言,这在停滞千年的封建社会,其震撼力可想而知,其声音至今还回响在我们耳边。商务印行林琴南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当年即有轰动效应,使古国男女从中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回顾历史,商务前任总编辑兼总经理陈原说:1953至1954年,当时的中宣部、文化部、出版总署曾委托三联书店编辑部起草了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翻译选题计划,牵头联合9家出版社出书。到1958年,中央对几家老出版社的出版方针作了新的调整,商务独立建制成为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的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的工作也就主要由商务来做了。至“文革”前,商务出版的译著已不下300种,当然,其中有一些是文学作品,有一些还够不上世界学术名著。
1982年,在陈原主持下,商务开始重编旧译、开拓新译,正式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名义出书。陈原还亲自编辑了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艺术的起源》等书,且都是利用夜里12时至2时的时间完成,可谓亲手烹调,甘苦备尝。但他声明不担任主编,不留名姓。至今,全馆人人为丛书出力,人人都是无名英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精选书目,丛书先后在1984、1989、1994年召开过3次选题规划会,每次都邀集学者、翻译界耆宿,广泛征求意见。胡乔木同志生前曾几次写信表述自己的意见,并说明:“这些建议未必都可取可行,仅供参考,而且提出这些建议很容易,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但是说说或许比不说好,姑且写出,权当贺礼”,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结束时,总经理林尔蔚告诉记者,出版学术名著这件事我们已经作了60多年,至今兴趣不减。每一想到全世界有那么多文化精品,那么深刻的思想,能由商务来介绍给中国读者,就感到无比的欣慰。随着古典名著汉译本问世渐多,我们也将注意出版最新的学术著作,以满足学者、研究生、大学生和所有对此感兴趣的读者的需要。这样做也有困难,那就是新著未经实践的检验,难有定评。对此,我们将与学术界、翻译界联手,找到真正懂书的人、了解各学科世界水平的人来合作。读者可以放心,商务将保持自己的传统,认真区别何为真正的学术价值、何为一时的流行观点,择得真经献社会。(附图片)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瞥
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选题规划会上,学者与商务印书馆编辑在交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