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缘何不见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7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缘何不见文学
潘凯雄
第八批全国优秀畅销书评选已于日前揭晓,经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优秀畅销书评选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郑重审读评议,78种读物从数百种候选书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殊荣。
从所公布之书目看,这78种优秀畅销书包括政治、法律、经济、领袖传记、历史等门类,除去领袖传记稍稍和文学沾上边外,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大众的还是专业的、通俗的还是高雅的)在这次评选中竟然全军覆没、无一入围。尽管和文学一样未能入围的图书门类还可罗列出一二,但文学在公众的业余阅读中毕竟占有特殊位置,此番搏杀却无功而返,这是为哪般?
我不知道此番优秀畅销书评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但至少有一条铁面无私的杠杠是无法逾越的,那便是图书的发行量: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乃至百万。仅此一条“硬件”就足以将众多的文学作品封杀无赦。有没有发行量大的文学作品?有,但不多。因此,我们固然可以怀疑这次评选也存有遗珠之憾,但从总体上说,更多的文学作品就是畅销不起来,这又是为哪般?
在这78种优秀畅销书中,绝大部分属实用性、工具性较强的一类,而文学作为一种偏于精神享受的门类显然与实用尤其是极具现实功利性的物欲实用无涉,因此,在一个偏重物质实用的时代中,它的倍受冷落也就是不足为奇的了。尽管如此,木讷如我者还是禁不住要追问:物欲实用果真能全部泯灭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在追功逐利的忙碌中难道不再需要精神的慰藉了吗?其实未必。论市场经济,论实用功利,美国比我们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那里的畅销书排行榜常常是由文学作品独领风骚。因此,文学作品在优秀畅销书评选中的落第,其缘由除社会时尚之使然外,是否也有自身的不足?扪心自问,三省吾身未必多余。
长期以来,我们在文学观念上或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而淡化其愉悦功能,或两者的结合显得生硬造作,读这样的作品自然不如去读那些实用性、工具性强的读物来得实在。而当人们终于意识到愉悦的重要时,却又滑向另一极端,或生编乱作,或粗制滥造,试图凭借低劣的媚俗来迎合取悦读者,读这样的作品,既无法获取知识,也享受不到灵魂的净化和情感的娱悦。当然,还有畅销书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这一切的综合导致了中国迄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畅销书和文学畅销书作家。既然如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为文学的冷销和落第而悲天悯人,实实在在的办法还是莫过于从头做起,拿出自己堪称真正优秀的畅销书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