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天下奇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7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天下奇秀
袁亚平
主峰雁湖岗上,长满芦苇的湖荡,漫布着朝雾的乳白,摇曳着斜阳的金黄。南飞的秋雁,成群成群,栖息在这片大自然的画面上……
雁荡,雁荡,浪浪漫漫,飘飘荡荡,飞越千万年时空。秋雁不知何处去,唯有名山奇秀,传遍天下。
雁荡开山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
在中国名山行列中,雁荡山以峰、瀑、洞、石称胜。
走不完500多平方公里的雁荡山,寻不尽600多处的风景点。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这座名山,把更多的神秘深藏在锐峰叠嶂中。
我在灵峰景区,仰望合掌峰。这座奇峰状如两只巨掌相合,中间露一道缝隙。峰顶云霄,岩体裸露,青紫色的刚性轮廓,冷峻,凌厉。
雁荡山在几千万年至一亿多年前原是火山地带,后沉没在海中,后又露出海面。以后又遇冰川期。雁荡山经亿万年的构造运动,水流冲切,岩层崩塌,风化剥蚀,垂直节理、断裂特别发育,形成了最典型的流纹岩风景地貌。
合掌峰的一道缝隙中,有一观音洞,洞中有一寺院,寺院竟筑九层高楼!
一路古木抚风,几处芭蕉听雨。从山门到最高层的大殿,要走377级的石阶,牵引着一个长长的悬念。
此洞最早名为“灵峰洞”。唐代有高僧善孜,独居洞中。宋崇宁五年,当地人刘允“搜剔砂石”,开辟扩大。又塑十八罗汉于殿上,名为“罗汉洞”。清同治年间,建有寺院,供奉观音菩萨,更名为“观音洞”。
石阶,紧贴岩壁,曲折幽深。观音洞中的第一层为天王殿,第二层至第六层为斋厨、僧房、客厅、佛堂。第七层的右边崖壁上,有一块明显凸出的岩石,活像一位头戴法帽的和尚。第八层的左边崖壁上,嵌着一石,长约一寸,酷似一观音端坐莲花台,双手合十,称为“一指观音”。
上了“九重天”,只见观音菩萨立像佛光闪闪,慈祥庄严。四周红烛高烧,香烟缭绕。洞顶大殿仿佛真的成了极乐之土。
这高113米、深70米、宽40米的观音洞,这雁荡山第一洞天,已经给人留下太多太多的感慨。
我在灵岩景区,隐入双珠谷。曲磴盘转,渐渐临近谷内的白珠泉和隐珠瀑,更有一种异样的心境。
危岩相叠,如门似洞。弯腰钻进去,黑乎乎一阵,豁然亮堂!一挂飞泻的瀑布,竟隐藏在这岩石背后。隐珠瀑出真乃深闺佳人,清丽,幽雅,轻轻溅出独具的声韵。
手中有一本朱红色封面的《雁山五绝》,伴我探幽寻奇。这时,我在山风水声中翻开书页。此书的作者袁良安,自号“雁山清叟”,是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的离休干部。他在任的1982年,和几位同事带着绳索,攀上绝壁,向谷底滑越。
“谷中野苦竹丛生遍地,岩壁上藤蔓缠绕,灌木横生。入谷详细勘察,得知谷深150余米,中宽二三十米,谷底四壁峭立,宽仅数米。尽处有隐珠瀑,实际高度为118米,水量足时,水沫腾飞,满谷云烟;水量小时,粒粒可数,飞旋而下。瀑布前有巨石,名贝壳岩。右壁间有白珠泉,似散珠纷下。谷中间凸岩似戟似剑,上下垂直,名戟剑门。门中间有野生枇杷树一株,高十余米,正是花期盛开,芬芳扑鼻。”
从此,雁荡山风景区里多了一个“双珠谷”。
是人发现了景?还是景诱导了人?
人类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审美和自己的文化。
到大龙湫去!那是雁荡山水篇章中,最高亢最响亮的惊叹号!
过马鞍岭隧道,就恍然另一世界。
雁荡水多,溪也多。而这条锦溪太有趣了。溪底是大面积的整块石头,石头颜色缤繁。溪水淙淙流过,竟如白练初染,色彩生动。溪上横贯两排石丁步,溪水直穿其间。溪水与丁步,一虚一实,一动一静,构成了别致的山野图案。
让我惊讶和迷惑的,是穿过树丛,遥望那气势非凡的“龙门”。两座相对峙的山崖,形似一扇门,那里边的崖壁上,分明有一个大大的繁体的“龙”字。
这并非出自人手,而是自然的造化。那块岩石特别突出,经多年的雨水侵蚀风化,颜色变淡,连贯一起,就成了“龙”字了。
重重的绿林古木,在浓浓的雾气中时隐时现。
有低吼的声音,沉雷般的声音,滚动着重量和力度的声音,让人感到心灵震撼的声音,正穿越树林,滚滚而来。
听到了吗?那就是大龙湫的声音!
凌空而下的大龙湫,直泻潭底,腾起漫漫烟雾,轰隆隆巨响,回荡在整个山峡。
落差为190多米的大龙湫,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镇住了古往今来人!
我踏着石阶,壮胆从左边岩底绕过去,试图接近大龙湫。那风助水势,水仗风势,风声水声笼罩了整个天地。眼前白茫茫一片,只听呼啸声。我未走几步,早已被飞扬的水鞭抽得连连倒退,满头水雾走回湿漉漉的石阶。
“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清代诗人江弢叔的诗句,我脱口而出。
在雁荡,不仅是游山,不仅是玩水。那大自然的篇什,举目可见;那历史的页码,俯拾即是。
“天下奇秀”,北宋科学家沈括这样赞叹雁荡山。我且借用一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