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机制+管理=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8
第2版(经济)
专栏:

  机制+管理=效益
本报记者汪波
吉林省松原市商业局直属的11户企业连续两年无一户亏损,且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松原市商业局直属的11户企业先后成立于1992年和1993年之间。企业建立之初,仍然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任命干部制度和经营利润承包的办法。运作一段时间后,企业中一些管理弊端逐渐地暴露了出来,企业经营负盈不负亏,企业经营中短期行为极为严重,大吃大喝,跑冒滴漏等现象时有发生。截至1993年,组建仅半年多时间的11户企业,7户微利,4户亏损。
严峻的问题逼着商业局党委一班人严肃地思考:眼前的办法已不能使企业继续向前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分级动态”管理办法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企业不再套用行政级别,而是以企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为依据,分级进行管理。企业的级别以年终决算统计的结果为准,一年一定,不搞“终身制”。工资级别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按创利额定薪,分5个级别。企业级别越高,员工和经理的工资越高。在此基础上,实行现金和私有财产抵押保证制度,抵押金和抵押财产由主管局和开户行共同管理。每一级企业按固定的保底基数划档,完不成保底基数的企业受罚,亏损发生企业经理和员工按责任不同分担,足额抵补,其资金直接从抵押金和资产变价中直接冲减。同时实行严格的监督和审计制度,除每年四次定期审计外,平时实行抽检的办法,对容易出现管理死角的地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这套管理办法实施以后,企业效益大为改观,11个企业原来的年销售额不到2000万元,1995年上半年却销售了3100万元,实现利润194万元,为上年的3.73倍。
在1994年松原市商业局直属企业奖罚兑现大会上,一位受罚的经理说:“以前承包也签合同,也交押金,可都是得奖的。这次分级动态管理办法动真的来实的,我明年要下大功夫,降低亏损率,提高利润率,争取三档,把今年的脸面争回来。”
一位就地提出不再续签合同的企业经理说:“按过去说法我是正科级经理,分级动态管理办法把级别取消了,咱没本事,不当经理当个好工人得了。”
市商业局长吴柏林说:“靠人管人,只能管一时一事,靠机制管人才能管长远。公款吃喝现象现在几乎是看不见了。经理们每花一分钱都要先掂量掂量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因为这钱牵着他的一家老小,牵着全公司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实践证明,再先进再灵活的机制,如果与科学的管理相脱节,其生命力是不会太长的。松原市商业局实行的分级动态管理办法,不但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松原商业的具体情况。两年前,由局统一任命的11户企业的经理,今天却享受着不同的待遇,最高的企业经理年薪1.44万元,最少的企业经理不但拿不回基本工资,还要被处罚3000元。经济处罚还仅仅是一个方面,就连局里开会,原来肩膀头一般齐的经理们也总是自然地按企业的效益情况寻找自己该坐的位置。两年来,已有4位经理自动辞职,就地安排。“能者上,庸者让”,在这里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