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饱尝烟尘之苦更知环境无价山西治理炼焦污染动真碰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饱尝烟尘之苦更知环境无价
山西治理炼焦污染动真碰硬
本报讯记者白剑峰报道:“天无一日晴,水无一日清,地无一日净,人无一日宁”,这曾是山西炼焦污染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一景象已成为过去。饱尝污染之苦的山西人民经过艰苦的努力,5年来共取缔污染严重的小土焦1.2万余座,改造落后的萍乡炉5000余座,一批现代化炼焦炉拔地而起,从而使炼焦业综合经济效益增长60%,污染下降50%,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山西是全国焦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省焦炭年总产量达4025万吨,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特别是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到处随意建造土焦池,空中烟尘弥漫,地下污水横流,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地方的癌症发病率直线上升。而一些地方和企业的领导也错误地认为,只要产值上去了,农民有钱了,一切都好说,污染免不了。于是公开纵容支持土焦生产,在环保法上“闯红灯”。有的地方甚至实行所谓“收费管理”,把土焦污染合法化,致使土焦生产“遍地开花”,环境逐年恶化。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山西省委、省政府果断决定:宁可暂时在经济上受点损失,也要把环境保护好。炼焦业固然是山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但无节制发展技术水平低的炼焦又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制约山西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必须引导炼焦业走健康发展的道路。为此,全省统一思想,采取一系列措施,动真碰硬,治理炼焦污染。
一是坚决取缔土焦和落后炉型,并将其纳入城市环保目标责任制中,作为对产焦区政府和企业领导的主要考核内容,奖罚分明。如介休市曾是污染“重灾区”,当地农民素有炼土焦的传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家家发财”。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打“攻坚战”和“持久战”,每年由公安、法院、工商、税务、土地、环保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每年开展4次大型的集中行动,不惜2000万元的经济损失,近3年累计取缔1200多个土焦池。在此过程中,个别乡村也出现了“领导躲、群众顶”的现象,一些农民甚至打起“游击战”,即把土焦由平川转到山沟、由农田转到家院、由交通沿线转到偏僻地点。有关部门依靠群众举报和环境监理员检查,狠杀“回马枪”,发现一个,推平一个,罚没一个,有效地杜绝了土焦的蔓延。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污染源头。焦化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也是主要污染源。近几年,全省明确提出了“焦炉环保化、工序机械化”的要求,规定除大机焦外,今后不准再新上焦化厂,要走减少企业个数、扩大企业规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档次的路子,从根本和源头上控制污染。全省还组织了大量的专家和学者,每年开发研制一代新焦炉,解决了我国从土焦到大机焦过渡资金短缺的难题,企业推广使用后可减少污染70%,产品附加值也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10年前曾被列为“污染大户”的山西焦化工业公司,坚持技术改造,目前污染防治设施配套率已达98%,废物全部回收,污水闭路循环,仅综合利用效益每年可达300万元,成为全国化工系统的“清洁文明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