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高度关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走向二十一世纪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8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高度关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走向二十一世纪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宋生贵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逐步确立,现代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使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和审美取向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又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对美学的策略性引导和理论建构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艺术及大众生活、审美的新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在新世纪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中华美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委员会和内蒙古艺术学院于七月十九日在呼和浩特联合召开“走向二十一世纪:艺术与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就当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建构;当代艺术形式及其文化内涵;当代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与变异;当代艺术与当代哲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审美文化活动中的对话与沟通;二十一世纪艺术形式和审美文化模式构思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范畴界定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几年中国美学界格外重视的理论课题。广大理论工作者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刚刚起步,因此,诸如审美文化的概念、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审美文化的性能和特征等基本问题,仍是为许多与会代表所重点探究的热点。有代表认为,“审美文化”无非包蕴这样两层意思:一方面,它要求美;另一方面,它要达到美的标准(事实上是一种高标准)。任何时代,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继之而来的是审美文化的发展。审美文化是美与文化的结合,它要求我们的文化不仅有实用的功利价值,而且要有美学价值。还有的学者指出,从研究的视角而言,审美文化研究就是把审美问题放在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比较、分析,从而从整个文化系统中抽取属于审美的那一层面来认识和把握。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
文化不是固定的,它时时处于创造之中,所以,审美文化也必然在不断扩大范围,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对于如何使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使我们的研究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大众审美文化活动的良性升值产生积极作用,是学者们极为关心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审美文化建构在今天这个变化多元的社会中,应是一个群体协作工程,包括哲学美学学者、艺术家及所有直接参与审美文化相关事业的从业人员,其审美价值理想、观念体系、行为方式,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当代审美文化建构的首要前提是审美文化者本身的培养和塑造。此外,审美文化产品的建构、审美文化传媒的利用也是重要的。有的学者针对我国当前某些追求感官享受、感官刺激的文化(文艺)消费现象和有关理论误导的情况指出,当代审美文化,特别是当代文艺,一味强调感性而排斥理性,强调娱乐而忽略教育,追求感官刺激,这不是正确方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某些人物欲膨胀的情况下,文艺本体和有关理论都不应为之推波助澜,而应努力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向正确的轨道。
当代我国民族艺术的历史性变化
关于当代我国民族艺术的现存状况、变化规律及其走向新世纪的特殊意义,是与会学者论及较多的议题。大家认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民族艺术,是当代文化建设、特别是审美文化建设中的当务之急。有的学者指出,二十、二十一世纪或更远的将来,民族的审美标准(意识)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艺术家既要学习传统,珍视传统,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勇于探索、勇于革新、善于创造。有的学者将民族艺术置于广阔的人文与生存背景之下加以考察,认为民族艺术不光在文艺园地,而且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堪称是重要的生命之树。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面对世纪之交的新的人类生存背景,民族艺术的历史形态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被消解,伴随而来的是机会与困窘、幸运与失落一同生长。据此,民族艺术健康而富有生机地发展,须在这样两个方面有所作为:(一)开放与融通成为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二)实践多方面的美学超越与建构新的民族个性,应是当代中国民族艺术的优化选择。
当代大众文化的形态特征及美学评判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特定条件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生成和是非得失,正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学者指出,九十年代以来,“休闲性”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种浪漫装饰。这种文化的“休闲性”,隐喻了很含蓄、很深刻的文化批判力量。它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却又非主流意识形态所能包容。它是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之外的民间性力量——一种生成于九十年代中国“市民文化意识”之中的潜在力量。有的学者则认为,近年来中国文坛上出现的所谓雅俗两极发展的态势,在某种程度上是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产物。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许就会发现另一种景况,即雅俗互换。如《诗经》的由俗变雅,就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正统文人阐释的结果。《红楼梦》等被拍成电视系列剧,则是体现了雅艺术文本的俗化过程。正是这种雅俗转换引出了一些艺术文本的文化意义的变迁。大众审美文化一般属于俗文化的范畴,然而,它也可以向雅文化转化。因此,这种以“俗”的面目出现的当代文化,并非雅文化的天敌。
关于审美文化形态的构思与实践策略
有的学者以审美文化的跨文化交融的宽广视界为入口,展望新世纪的文化景况,认为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范围国际性跨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并将通过异质文化杂交重新获得生存发展优势的前程。但在此期间,我们应自觉作出正确的选择,力求实现:(一)排除殖民主义与种族歧视对正常交流的干扰和破坏;(二)各民族的相互尊重不被曲解为文化价值相对主义与价值标准虚无主义;(三)无论生产还是文化活动,都不危害地球生态;(四)杜绝用扼杀审美价值、冒用民族文化名义的赝品为商业广告服务;(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交流的巨大作用;(六)系统化的跨文化交流进程在各民族的教育中占适当地位;(七)最了解本民族文化精华的文艺家、思想家尽责任呼吁原产地的文化生态,并以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予以加工,向全世界推荐;(八)建立科学的美学理论,寻找能正确评论文化产品审美内涵的美学评价体系。
与会学者指出,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审美文化要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古代文化的超越;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中国美学,定将是最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美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