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小村花香溢千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9
第12版(副刊)
专栏:

  小村花香溢千里
廖华歌
亘古没人正眼看过的小村,从来不被谁经意的伏牛山深处的山沟沟,仿佛一夜之间,在人们惊愕的目光里,出落得年轻了,漂亮了,富足了,走红了……
小村的名字昂昂然,跻身于城市的广播、电视和报纸,小村的花儿,作为一种美的代表,融进了城里人的生活!
满山遍野四季溢香的无数野花,从来都自生自灭,自荣自枯,在山里人的目光里织成了一片熟悉而恒定的风景,谁也没去注意它,没拿它当回事儿。直到有一天,这些平平常常见惯不惊的花儿,引来城里人热切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声时,他们才第一次惊愕了:原来美就在自己的身边!
爱挑剔的城里人,在城南角的花卉市场上,没有怎么讨价还价,就双手捧过小村人递过的一大盆银白金黄的二花时,心里暗自思量着:这么大一盆花树,才要这么一点儿钱,还真是不贵哩!山里人就是厚道,要搁别处,没有几百元,怕是别想!
小村里的人有自己的打算:做生意要正道,不能心黑,这叫薄利多收,是长久的经营之道。赚几个钱就行了,决不坑骗人。别看那些城里人能说会道,穿得漂亮,头发也梳得光亮,可他们连吃水都得掏钱哩!这一点就比山里人差远了,小村旁边的那条二郎河,清冽冽,甜丝丝,整日流着,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唉,城里人也难呵,常在菜市场上见他们为角儿八分小钱跟小贩们讨价还价地争执着!
随着小村的走红,一个人的名字也和小村一起走进了许多人的心里。这是一位在外地科研单位干了一辈子的老研究员,退休后,竟叶落归根,回老家来了。城里人不理解,山里人更不理解:放着清福不会享,回这老山沟干啥?老研究员笑笑:这儿是根呵,咱这地方空气新鲜,鸟语花香的,哪儿也比不上哩!其实,他心里早就握住了一个希望,还在没退休前回小村省亲时,他就瞄准了自己的位置,他相信这希望一定能成为现实。
不久,人们便发现老研究员从山上挖回许多种野花,栽满了房前屋后,还见他把那些从城里带回的花种子也埋进了泥土。人闲得着急了,总要找个事做吧?人们猜测着。可待到来年开春,天哪!他俨然老寿星一样,被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花儿给包围了。小村人第一次齐刷刷站在他的院边,向他和花儿们送去注目礼。惊叹声中,山民们陷入了奇思:真没想到一天到晚就在自己眼皮底下生长着的那些金银花、石榴花、辛夷花、蝴蝶花、灯笼花、石竹花、合欢花、幽兰花、紫薇花、山菊花、野玫瑰花……经老研究员一侍弄,竟开得这么繁盛,这么招人喜爱!
“都看见了吧?从今天起,农闲时各家来人和我一起干。咱这深山里土质好,空气清新,湿润,野花遍地,取之不尽,哪儿的花圃都没法比。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追求美了,追求精神享受,天时地利,我们村也来个靠花致富……”
当拖拉机将小村的那些花草第一次拉到城里时,不到半天就卖完了。数着那换来的钱,小村人直啧啧。随着小村花卉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记者的照相机也对准了小村。花儿不断增加,仍是供不应求,有些机关干脆就与小村签订了常年供花的合同。大山深处的花就是与众不同,它们深得山之性情和水之精神的沐浴,不仅壮实、叶硕、蕾稠,造型也奇,看着就是别致耐看。小村里的庄稼人也从中慢慢学会了审美,千年沉寂的大山终于有了自己峥嵘的山歌!
如今的小村人生活在花海之中,他们已视花如命哩!逢年过节,走亲戚,串朋友,就连谈恋爱时的“见面礼”,早已不再沿袭那送钱的老俗套了。他们把自己育出的好花儿送上,品位高,上档次,高雅大方,不俗气。几乎每家都在除旧迎新时,搬几盆特意留下来的花,摆在堂屋里,满室生香,惹得人见人赞,心头鼓满了温暖的春意!
小村与外地人谈生意、订合同,都是拿花儿表心意,赠人时,自己心里也觉得高贵,不被人低看呢!有一年上面一位领导来检查工作,临走,小村人送了一盆花儿,因天黑,领导没看清,见黑影里两个人呼哧呼哧抬着东西往车后放,就火了,让放下来,后来打手电一看是花儿时,也就没再说啥,算是默许吧!这是小村人有史以来给领导集体行了一次“贿”,事后心里还惶恐:多危险,要是换了别的东西,看我们这些山里人还有啥脸面,咋下来台哟!
花是山精神,人是花主人。山里人从外部世界对花的礼遇,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与骄傲。山花使小村和小村人变得更水灵,更滋润,更鲜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