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认识服饰文化的新视角——大连国际服装节服装理论研讨会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0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认识服饰文化的新视角
——大连国际服装节服装理论研讨会评述
张书政
由中国贸促会、人民日报社、大连市政府、大连日报社等十余个单位主办、承办的“’95大连国际服装节”期间,举行了首届服装文化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位专家学者就服装文化理论进行研讨,提出了认识服装文化和发展服装产业的新视角。
服饰文化的时代嬗变
服饰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与使命。与会学者着重以中国服饰文化变化为例作了剖析。中国服饰文明源远流长。原始时期,服装蔽体遮羞,护身御寒;进入阶级社会,“贵贱有服,服位有尊”(贾谊《新书·服疑》)。中国封建时代,服饰如官、如人,等级制度森严。走向近代,辛亥革命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服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并接受。孙中山先生制定“中山装”为“国服”。当时,男人着装,西服与长袍、马褂并举,女人服装,衫裙、旗袍与西式大衣相映生辉。这种兼收并蓄的服饰文化态度,与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们对待西学和中学的态度很相似。
与会学者指出,现代服装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和商品性三大功能。从人类学观点看,服饰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品,体现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从美学观点看,服饰体现着人类的精神文明;这种服饰美或形体美,是通过人的气质、体貌与服装及饰品的色彩、造型、款式、材料质地和谐地组合而产生的美感。
服饰文化表明,尽管服装也是商品,但是,服装是市场上文化含量很高的商品,人们购买服装,不仅仅是为了穿戴,而且是在接受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一种文化氛围。中国和西方各具特点的传统观念,构成了世界服饰文化不同的侧面:一方面是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哲学观、艺术观为代表,讲究与环境、人伦、心态的自我调节。另一方面,则是西方的“以人为主体”的服饰观念,强调“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刻意造型,显示人体美。
历史告诉人们,服饰文化的前提是社会观念,其基础则是经济以及一定经济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深化了人们的衣着观念,助长了服饰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经从适体、得体发展到讲究舒适、追求时尚和显示个性等等。
服饰文化新思潮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在服装的审美和设计倾向上日趋显现新的思潮,这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返璞归真”。根据与会学者研讨涉及的问题概述如下。
自然情调。回归自然和“生态学热”是国际服饰文化的思潮之一。由于自然生态的失衡,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眷恋。设计师们在服装设计中,突出其植物生态的自然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地表现人体的自然属性和大自然的恬静之美。
原始形态。设计师们从人类早期的雕塑、绘画、服饰、舞蹈、音乐及图腾中,寻求现代服装设计的最本质的美感,为原始艺术形式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真、善、美的情感令现代人所向往。人们看到,最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师,往往是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之中,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寻求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
民族民间艺术。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精华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主要倾向之一。非洲的部族文化、民俗、图腾等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所热衷的设计主题。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受到各国服装设计师的青睐,成为设计灵感的来源之一。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就推出了中国建筑式样的服饰作品,体现了庄重和威严的艺术内涵。特别是在一些西方的服装设计师的作品中吸收和借鉴了诸如西藏的藏族服饰、贵州的苗族服装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服装、头饰、颈饰、腰饰等。这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这种趋势的出现,进一步显示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的永恒魅力。显然,在国际服装文化和服装设计界,西风东渐,日趋掀起一股强劲的东方文化的热潮,这对于东西方服装文化的交流和国际新服装文化体系的建立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
学者们强调,我国服装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设计师应多留意国际流行趋势,知己知彼。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喜好、生活习惯,甚至天气、体形、头发颜色都可以影响服装设计的线条、款式、颜色类别等。这只有确定国际市场的目标,善于吸收信息,才能使设计适合世界各个市场的需求。当然,设计师不要被别人的流行趋势牵着鼻子走,失去创造性,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要掌握流行趋势的信息,创造竞争条件,争取多元市场的占有权,就要有理性地利用流行趋势,创造设计新潮流,生产世界各地顾客欢迎的服装,从而赢得国际性荣誉。
中国服饰文化及其行业发展战略
如今,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但服装水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为重振中华“衣冠王国”雄风,与会学者对中国服装文化及其行业发展战略,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名牌效应。名牌服装是一个国家服装工业国际形象的主要象征之一。品牌即是事业,名牌商标是通向市场的门票。实施名牌战略是服装行业的当务之急。名牌不仅仅是质量问题,还是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企业需要名牌服装创效益,树立企业形象。人们“喜新厌旧”的穿衣心理,使服装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创新对服装行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创造自己的名牌,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会学者认为,正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国创造了汉代“丝绸之路”和盛唐“衣披天下”的辉煌,中国传统服饰的许多造型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魅力。诚如意大利服装设计大师瓦伦蒂诺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在创造时不被中国艺术遗产的永恒主题所激发。”不过,我国至今推不出国际公认的名牌服装,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主要在于设计思维定向过多地强调时代感,而忽略了将时代感寓于民族文化之中,对外来文化不经选择地加以接受,以此为指导设计的服饰必然是盲目地追求时髦,其寿命必短矣。
名师的培养与扶植。服装的名牌与名设计师密不可分。有了一批强有力的人才,才可能推出自己的名牌。我国与国际上的服装设计存在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差距,缺乏享誉世界的服装设计大师。高等院校是培养设计师的摇篮,应不断改进教学方针和内容,为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设计师做出贡献。
开拓市场,面向市场。服装创作要面向市场,不断推出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服装,为企业创效益,切实地引导消费。这同时也是扶植名师、名牌、名企业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学者们还指出,我们必须依靠高科技,发展纺织、皮革、化工等基础产业和深加工产业。保证面料、辅料、颜料的质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香云纱是著名的广东特产,在“文革”中濒临绝迹。改革开放后重新开发,经现代工艺处理,被国际时装界称为“闪光的黑珍珠”,能制成高级时装登上大雅之堂。这说明必须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开发传统面料和新的面料。
学者们认为,构成国际流行时装有三个基本要素——面料、颜色、线条。这三者体现在我们的作品或产品上,常常是力不从心,即理想的面料、理想的颜色和理想的线条出不来。我们要把短缺的面料和短缺的色调创造出来,必须在硬件建设上,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还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做到“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向管理要效益;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国有大中型服装企业雄厚的实力和内在的潜力,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为大步进入国际服装市场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