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起源的科学追溯——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0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起源的科学追溯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
李鹏程
当全球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迫切地需要人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深层研究和反思时,马泽民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引起了我的注意。该书十分详尽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如何从旧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成长为开拓一个新时代的理论的创立者的全过程。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是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前提,也是解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的争论所依据的思想史基础。从本世纪20年代前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研究开始,到80年代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确实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并遗留下了许多方法论上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成主要地归结为“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和“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俗称为“两大转变论”),而忽视了马恩当时全部思想活动的复杂的系统整体性,把活生生的思想史变成了教条;第二,过分突出了马恩当时思想活动的“独特”意义,因而客观上把实际存在的马恩思想同当时德国思想界的互动关系单向化了,导致把马恩的“创造性”同思想史的实际割裂开来;第三,只重视当时马恩同思想界有关人物的“斗争”和对其进行的批判,而忽视当时思想界争论的来龙去脉,忽视当时有关思想家的理论创造和其对思想史的积极意义,因而对马恩所关注的理论问题、概念和范畴缺乏历史的解释,从而对一些问题形成长期的误解。
针对这些问题,该书向读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者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理论研究成果。这本专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前史”的研究范围作出了有理论意义的明确界定。作为一种创新,它既改变了过去一些研究者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历史全部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前史因而划界太宽的做法,同时着力纠正有人忽略了其广阔的历史前提和思想史背景的比较狭窄的研究方法。这本书对历史材料和马恩思想活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追求马恩思想的发展同当时思想史真实发展趋向的科学统一。众所周知,马恩最初的思想成长同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运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了解并正确解释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运动同马恩思想发展有关的那些内容,是正确理解和解释马恩思想最初发展的关键。但我国对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史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解释。为此,该书着力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运动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对许多问题作出更为合理的、符合当时思想史发展真实的解释。
作者多年潜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钻研,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收集国内外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十分仔细地比较和考证。正是这种认真的学风,成为这本达700多页的书中许多有创见的观点的坚实基础。例如,本书第六章用了90多页的篇幅专门研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如此详尽深入的研究,真是难能可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