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论“第三条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论“第三条方针”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全国人民描绘出一幅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关键在于实行两个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行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至关重要的一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这是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第三条重要方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的英明论断。科教兴,则经济兴、国家兴,靠科技、教育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只经短短十多年的奋斗,我国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这些令人欣喜和鼓舞的成绩,说明科学技术在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科技与经济结合还没有达到相当的紧密度,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不大。即使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比较好的上海,根据最新统计,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虽然达到33%,但同发达国家的50%以上的贡献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多年来,我国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高出世界平均增长率;另一方面,这种增长速度大多是依靠扩大外延生产、铺摊子、上项目来实现的,存在着资金投入多、资源消耗大、质量档次低、产出效益小的问题。不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就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缺乏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能力,有时还可能引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好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着棋,让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像血液那样流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重大转变。
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今后15年需要加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科技方面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攻克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力争重大突破,为科技进步提供坚强后盾。经济方面则需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加快技术改造,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用武之地。经济与科技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又必须以教育为本。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需要奋起追赶,跟上这个潮流。国际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虽然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优秀者,但其数量在人口总量中占的比例还不大;已有的人才也有一个进一步发挥他们潜能的问题;我国的劳动者素质还不能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教育,普及科学技术,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育一大批优秀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跨世纪人才。
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全社会实施的战略。科学技术界(包括社会科学界)、教育界担负着特殊的历史的重任。贯彻执行五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纲领,我们就要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坚持以教育为本,坚持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努力奋斗,使我国在下世纪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